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關鍵在“強基層”
——訪省人大代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孫忠人
|
東北網1月10日訊 (常濱毓 記者曹曦)就醫、就學、就業,省十一屆人大七次會議開幕兩天來,這些關系民生的詞語一直成為代表們口頭的熱詞、心頭的關鍵詞。“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關鍵和核心在於‘強基層’。”省人大代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孫忠人一語中的。
百姓看病為何難、為何貴
基層醫療機構應發揮解決常見病、多發病等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雙重網底的作用;而城市大醫院則應重點側重疑難重癥、培養人纔、科技攻關。孫忠人代表說,目前的現實卻是由於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和定位不准確,造成大醫院承擔了大量常見病、多發病治療任務而人滿為患,基層醫療機構卻門可羅雀處境艱難。
孫忠人代表說,基層醫院醫療條件落後,設施簡陋,缺少應有的輔助診斷設備。現有的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學歷層次偏低,技術水平有限,使老百姓看病問題不能在基層得到解決,造成看病難。
同時,由於醫療機構屬於差額撥款單位,不到30%財政撥款,70%多自己創收,大醫院可以通過增添先進醫療設備、增加檢查項目等方式獲得利潤,而基層醫療機構則主要通過加大藥品加成比例獲得利潤,鄉鎮衛生院藥品加成率普遍達到60%以上,村衛生室一般達到80%以上,有些地方甚至高達200%,造成老百姓看病貴。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成功,政府在城市三級甲等醫院的發展壯大方面投入很大,從醫院的床位數、住院條件到各種國內外先進設備的配備,高級人纔的引進等方面使三級甲等醫院醫療水平與日俱增,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於政府財政投入不足,農村診所幾乎都由個體村醫承包,鄉鎮衛生院設備簡陋,國家財政撥款用於改建醫療環境、購置醫療設備的落實情況不理想,造成醫療能力不強,醫護人纔流失。縣醫院及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也是舉步維艱無法發揮其應有輻射功能。
生活在農村佔全國總人口80%的農民佔有全部醫療資源總額的20%,是造成看病難看病貴的根本原因。孫忠人代表認為,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於政府財政投入導向存在誤區,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而解決問題的必由之路是“強基層”。
政府財政傾斜是強基層的根本保障。孫忠人代表說,做好強基層,必須做到工作重心下沈,把更多的財力、物力投向基層。落實國家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核定的基本建設經費、設備購置經費,改善基層醫療機構就醫環境。為引進技術、人纔創造環境。為基層配備放射線、B超、心電機、血液分析儀、生化儀等常見病診斷所必需的儀器、試劑。
“強基層”的關鍵在人纔
“強基層”最主要的是要有一支能夠勝任基層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工作的隊伍。孫忠人代表認為,在“醫改”中,硬件是基礎,軟件是根本,實行基礎設施和人纔隊伍兩手抓,把人纔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確保人纔“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他建議相關部門對於基層醫療機構的人纔,要制定工資傾斜政策,以待遇留人;制定基層醫生職業發展規劃,以事業留人;為基層醫療人纔提供生活保障,解決其配偶工作、子女入學等後顧之懮,以感情留人。
目前我國醫護人員的分布呈倒金字塔形狀,城市醫護人員數量多、水平高、待遇好。基層醫護人員數量少、水平低、待遇差。只有使基層醫護人員的收入高於城市大醫院醫生的收入,纔能使人纔下得去,留得住。孫忠人代表認為,財政保證基層醫護人員工資足額發放是解決基層缺少專業醫護人員的關鍵。此外,對於選擇到基層工作的畢業生,在事業編制、職稱評定、乾部選拔、輪崗培訓、課題研究、參加全國性學術會議等方面給予保證,調動其工作積極性,使之意識到發展基層醫療事業是我國醫療衛生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國家、政府在各層次會源源不斷的給予投入和支持。對基層衛生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的規定做出調整,提高基層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評定所佔比例,使合格的基層醫護人員晉昇不受人員總數的限制,加大基層醫務人員職稱晉昇機會。對於基層現有的非正規學歷醫護人員,要逐步做到合理分流,妥善安置,確保人員有序銜接,既要逐步提高基層醫護人員水平,又要充分考慮基層實際情況,不浪費現有寶貴的醫生隊伍。
科學整合中、西醫醫療資源
孫忠人代表說,西醫診斷治療疾病往往需要精密的儀器、昂貴的設備和大量的醫務人員,這些都會極大地妨礙社區衛生服務的廣泛開展。而中醫藥操作簡單,投入人員少,療效明顯,費用相對低廉的優勢不僅有利於社區、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而且還可以有效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減輕群眾就醫負擔和政府財政負擔。
據2011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布的全國中醫基本情況調查結果顯示:19.2%的患者選擇看中醫,而中醫醫療機構在所有被調查醫療機構中僅佔8%左右。孫忠人代表說,這表明中醫醫療機構不能滿足人民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因此,科學合理整合中、西醫醫療資源,增加區域中醫醫療機構配置,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服務與日俱增的需求,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孫忠人代表建議,根據居民對中醫藥的需求和當地疾病譜等,通過增加地區中醫醫療機構數量,加強醫院基礎設施建設,更換或引進醫療設備等,從而加強中醫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改善就醫條件,滿足百姓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同時,推動中醫與西醫相互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積極適應城鄉居民防治疾病、增進健康的需求。改善中醫院單一的辦院模式,擴展中醫服務面。應支持創辦中西醫結合傳染病院、中西醫結合婦產醫院、中西醫結合兒童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醫院等,以便充分發揮中西醫互補的優勢。
孫忠人代表建議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基層醫療機構的作用,大力發展中間性醫療服務和設施,發展康復醫院、醫院內康復醫學科、社區康復、護理院、老年病和慢性病醫療機構等,可以合理分流病人,進而實現小病、慢性病在基層社區和鄉鎮,大病、疑難重癥到大醫院(省級、地市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從源頭上和根本上有效解決大醫院的診療負擔。加強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科和中藥房標准化建設。逐漸縮小中醫藥資源和服務能力的地區差異、省市差異、城鄉差異,基本實現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都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提高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藥服務能力。就進及時有效解決大部分常見病、多發病,消除居民疾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為基層培養全科醫生
全科醫學的發展是中國醫療改革的重要方向,而中醫學與全科醫學具有天然的親和力。高效率、高覆蓋、高滿意度、低成本,既是全科醫學的特點,也是中醫學的特點。從這個意義上說,基層既是中醫藥的用武之地,也是中醫藥回歸自身特色、彰顯療效、實現大發展的最佳實踐平臺。
孫忠人代表建議,可以參照免費師范生模式,培養“免費醫學生”。醫學院校可建立“鄉村醫學專業”,由國家出資為農村定向培養全科醫生和護理人員。學生在校期間的學費、住宿費由省級財政安排,並補助生活費。所學專業及獲得學位證書與農村需求對口,學成以後自然沈淀到基層工作。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從2011年開始招收定向培養的全科醫生學員。與此同時,對於在校的臨床各專業學習依據社會需求,積極調整培養方向。學校“十二五”教學改革行動計劃指出,要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優化專業結構布局。根據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需要、學生就業面向以及學校資源優勢,逐步完善專業建設管理體系。以中西醫結合專業為試點,探索全科醫生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