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七臺河市委書記張憲軍。東北網記者楊林川攝
東北網1月10日訊(記者 楊林川)“聽了憲魁省長代表省政府所作的工作報告,感到非常振奮、信心倍增。報告總結成績實事求是、提振士氣,查找問題全面客觀、針對性強,分析形勢高瞻遠矚、深入透徹,部署工作統籌全局、措施得力。”1月10日,省人大代表、七臺河市委書記張憲軍在分組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這樣說道。
張憲軍介紹說,此次政府工作報告全面總結了去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可喜成果,可以概括為:“三高、三快、兩穩、一大”。“三高”就是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糧食總產創歷史新高,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增長12%以上;地方財政收入預計增長32.5%;糧食總產量達到1114.1億斤,一躍成為全國第一產糧大省。“三快”就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快,預計三項指標分別增長30%以上、13.5%左右、17%以上,特別是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表明經濟發展後勁明顯增強。“兩穩”就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穩定增長,同比分別增長12.5%以上和15%以上。“一大”就是改善民生力度大,省財政用於民生的專項支出增長29.3%,承諾的40件民生實事全面完成。
“2011年,我們七臺河和全省一樣,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連續四年高增長的基礎上,繼續保持了主要經濟指標穩步增長的勢頭”張憲軍娓娓道來,地區生產總值可實現31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60億元,比上年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2億元,同比增長3.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6500元、同比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8241元、同比增長18.5%。受工業經濟低速運行、煤礦企業開工不足、城土稅納入省級共享等因素影響,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43.7億元,一般預算收入20.4億元,同比分別下降9.5%和14.2%。
張憲軍表示,七臺河市已經在本月3日至7日,勝利召開了七臺河市第八次黨代會、市十屆人大一次會議和市政協八屆一次會議,順利完成了市級幾個班子的換屆,並確定了未來五年“推動四個發展、加快經濟崛起,建設繁榮富庶秀美文明的幸福之城”的發展主題。按照這次省人代會精神,結合七臺河第八次黨代會的安排,2012年七臺河將重點采取以下7個方面的措施,貫徹落實省政府工作報告的各項部署。
一是堅持以招商引資為重點,著力推進產業項目建設。把招商引資上項目作為增總量、調結構、促發展的首要任務,打響產業項目建設年攻堅戰。各級領導用不少於三分之一的時間抓招商,全市33個專業招商組力爭在今年都能引進5000萬元的產業投資,各縣區也力爭引進一批立縣立區大項目。努力構建“八區兩帶”產業功能區新格局,增強對產業項目的吸納和承載功能。二是堅持以煤為基,著力加快產業多元發展。重點推進金泰化工6萬噸環己酮和5萬噸己二酸、寶泰隆60萬噸煤焦油深加工和5萬噸針狀焦、龍盛達30萬噸煤焦油深加工等大項目建設,大力發展鋰電池材料、烯烴及下游高附加值煤化工產品,擴大我市煤化工產業領先優勢。保證非煤產業投資增幅超過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非煤產業佔GDP比重每年至少提高一個百分點。在抓好循環發展、轉型發展的同時,還要注重安全發展、綠色發展,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建設生態宜居家園。三是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著力推進新農村建設。以產業化提昇農業,以工業化富裕農民,以城鎮化帶動農村。大力發展特色種植、特色養殖、棚室蔬菜、勞務輸出“四型”經濟。加大公共設施投入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行“農事村辦”制度,深入開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動。四是堅持以開展“十項整治”活動為載體,著力加強城市建設與管理。努力提高城市規劃和建設標准,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承載功能。全面推行“六化一考”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強化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打造一流人居環境。五是堅持以完善“八大體系”為抓手,著力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繼續推進加強社會教育、傾聽社會呼聲、化解社會矛盾、完善社會服務、保障社會安全、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秩序、加強社會保障工作等“八大工作體系”建設。六是堅持以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改善民生條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全力推進棚戶區改造,今年要完成煤礦棚戶區北岸新城建設,安置居民2.5萬戶。新開工城市棚戶區改造小區14個,回遷居民3000戶,新建公租房、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和改造農村泥草房、特困戶住房1.3萬套。積極促進就業,加強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進一步加強扶貧幫困、社會救助、優撫安置、社會福利等工作,保證困難群眾人人有飯吃、家家有房住、孩子能上學、有病能就醫。七是堅持以增強發展活力為目標,著力加快改革創新步伐。從市情實際出發,大膽突破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束縛,重點在行政管理體制、城市管理體制、公用事業管理體制、社會管理體制、財稅管理體制等十餘個方面進行改革,進一步優化機構設置,理順職責關系,完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新工作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