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協委員陳偉民接受媒體專訪。東北網記者孫曉銳攝
東北網1月10日訊(記者 孫曉銳)新生代農民工是改革開放進程中成長起來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近年來,農民工中的新生代群體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省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上,省政協委員、哈爾濱全冠經貿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偉民提出,新生代農民工素質的高低,不僅影響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也關系到社會經濟轉型昇級和建設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因此,通過教育培訓全面提昇新生代農民工的素質是全社會都應關注的一個問題。
陳偉民委員指出,從“求生存”到“尋發展”,新生代農民工內在需求教育培訓。新生代農民工出生於20世紀80年代以後,從學校畢業後就直接進城打工。基本沒有務農經歷,生存狀況和第一代農民工相比已發生很大的改變,觀念也不同了。新生代農民工不是基於“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將流動視為改變生活方式和尋求更好發展的契機。“尋發展”的基礎在於“學技能”,新生代農民工對於教育培訓有著內在渴求,希望通過教育培訓掌握技能,獲得職稱,從而紮根城市,實現人生發展。
陳偉民委員認為,後金融危機時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地方經濟工作的重頭戲,關系地方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與經濟轉型相對應,勞動力素質要提高,符合產業昇級、自主創新的要求。所以新生代農民工必須要跟上時代步伐,實現“憑技術”上崗。因此,采取多種措施,通過教育培訓,培養適應我國經濟轉型昇級的新生代農民工,既是地方經濟轉型的其中應有之義,也是實現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陳偉民委員建議,要構建“四位一體”的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體系適應新形勢下的經濟發展方式。
——政府相關部門必須明確其在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中的主導地位和主要責任。一方面,政府應通過制定相關法規和政策支持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培訓,依據法規來規范利益相關者的行為,為新生代農民教育培訓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發展和整合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建立高技能人纔教育基地,加大高技能人纔的培養力度。推行教育培訓結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的持證上崗和就業准入制度。
——各級工會要發揮“大學校”作用,要著力做好新生代農民工的會員發展工作,為其建立教育培訓檔案,了解教育培訓需求,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菜單式免費或低學費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在農民工達到一定數量的地區,工會應設立多種模式的新生代農民工學校。同時,還應依據其職能協助、監督企業按照法律規定提取職工培訓經費,開展職工在職教育培訓。
——發揮非政府組織在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中的積極作用。非政府組織由於具有非營利性、公益性和志願性等特點,可以彌補政府和企業在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方面的不足。非政府組織既可利用面向社會募集部分非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又能利用各級政府在學校招生就業方面提供的幫助與支持,加上擁有許多志願者等資源,可以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為其提供便利、廉價但優質的培訓。
——企業應積極開展新生代農民工在職教育培訓。企業作為新生代農民工的重要活動載體,應該承擔起提高其綜合素質的責任。企業應摒棄短視行為,通過各類形式的教育培訓,將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成為熟練工,提昇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政府需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培訓新生代農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