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委員夏志君。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東北網1月10日訊(記者 孫曉銳)中共黑龍江省委關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金上京等方面課題的考古調查和發掘;推進金上京等重要文化遺產保護和展示工程建設。”省政協委員夏志君表示,金上京會寧府遺址搶救性保護和發掘已刻不容緩。
據了解,目前金上京會寧府遺址大部分土地是農耕地和居民生活區,不同程度受到人為破壞和自然侵蝕。北方季風氣候對城垣造成很大破壞,多處城垣因受季風侵襲,地面保護植被和保護層受到毀壞,形成了多處風蝕坑。
遺址內現共有9個村屯,約2054戶萬餘人,居民生活區、農業生產區和文物保護區交雜在一起,在日常生活、耕作中,因為取水、耕種和蔬菜貯存而不同程度的破壞了遺址原有地貌。雖成立了專門的文物執法部門,多次嚴厲處罰違反文物保護法的有關人員,但此類現象仍然時有發生。城內居民的生產和生活需要與文物保護的矛盾越來越突顯,解決這一矛盾已經成為大遺址保護的重點工作。
夏志君委員表示,要做好金上京會寧府大遺址的保護,需要從長遠的角度進行規劃;為使這一珍貴文化遺產不再受到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亟待對其進行全面的考古、規劃、保護、搶救性維修保護和展示利用。
夏志君委員介紹說,為促進考古遺址的保護、展示與利用,規范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和管理,國家文物局制訂並發布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試行)》。大遺址保護是近五年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十一五”期間,我國有100個大遺址項目進入文化發展規劃。在“十二五”規劃中,預計可建成30處考古遺址公園和50處遺址博物館。
夏志君委員建議:
——重視金上京會寧府大遺址的保護與發掘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是金源文化重要的物質載體,而金源文化作為中國北方民族文化、北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文明長河中重要的支流,是黑龍江省歷史文化中最璀璨的精彩華章,也是黑龍江省文化強省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專門組織領導、專人負責推進金上京會寧府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全面啟動金上京會寧府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金上京會寧府大遺址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大遺址保護規劃也於2010年6月獲得國家文物局的批准,金上京會寧府大遺址基本具備了建設考古遺址公園的條件。制定符合保護規劃的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啟動金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與申報,是進一步弘揚金源文化的重要舉措。
——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支持
要形成省、市和區聯動發掘金源文化,建設金上京會寧府考古遺址公園的工作局面。積極協助申請金上京會寧府考古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加快金上京考古遺址公園的規劃編制和論證工作。在項目立項、技術和資金支持方面對該項目給予全力支持;積極申請國家文物局的國家大遺址專項保護經費等。
新聞背景: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位於哈爾濱市阿城區南郊外,總面積約615萬平方米,遺址周長22華裡,整體保存基本完好。該遺址是金代(公元1115-1234年)早期都城所在地,自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國稱帝,至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燕京(今北京,金朝開闢了北京作為都城的歷史),金政權在這裡統治達38年,金上京曾是十二世紀東北亞最繁華的都市,金遷都後,這裡仍是金朝在東北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由毗連的南北二城組成,中間以腰垣為限,平面呈曲尺狀,南城內有子城(即皇城);遺址以南北二城的城牆和皇城內的建築址保存較好。這些對於東北疆域史的研究以及金代考古的研究都具有無可替代的考古價值。1982年金上京會寧府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全國100處重要大遺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