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1日訊 在這個缺少雪花的冬季,冰城依舊充滿了魅力,魅力來自何處?外地游客的評價應該最為客觀。翻開各大旅游網站的游記、攻略,熱門旅游城市哈爾濱的熱詞有三個:冰燈、滑雪、俄式風情。與其他北方城市相比,我們的冰燈歷史悠久、滑雪運動開展廣泛,但都不是獨一無二的,恰恰是俄情俄味的體驗,其純其正在國內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短暫的體驗帶來的是一生的回憶,制造出這些異域風情的除了哈爾濱那段獨特的歷史,還有那些致力推廣那段歷史文化的人們。位於金安地下二層的“瓦西裡”俄羅斯風情街就匯集了一群這樣的人,咖啡奶酪面包飄香,風琴鋼琴琴聲繞梁,歡快的歌聲與舞蹈讓游人迷醉,而他們的理想卻不僅如此。
初體驗與舊回憶
對於“瓦西裡”的俄羅斯味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驗。
冰雪節當晚8點,江西人鍾譽和一眾同事來到了這裡,雖然此次旅行在哈爾濱只有短短兩天行程,他們第一站就選擇了來“瓦西裡”與俄羅斯風情近距離接觸。
走過了俄式酒吧、畫廊,選購了地道的俄羅斯商品,8點半,鍾譽最期待的歌舞表演開始了。他驚喜地發現,這裡的歌舞表演不是在又高又遠的舞臺上,而是在觀眾座位之間。小食還沒有上桌,一位七十多歲的俄羅斯大媽就端著剛出爐的面包蘸鹽讓每個人品嘗,以俄羅斯最傳統的方式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們。隨後,鍾譽邊品嘗俄羅斯啤酒、面包和各色美食,邊觀看俄羅斯舞蹈表演,還不時與全場觀眾、演員手拉手跳起俄羅斯舞步,讓他在哈爾濱的第一個夜晚仿佛置身異域,連道不虛此行。
與鍾譽的新奇體驗不同,市民於立江每次逛中央大街時都來這裡轉轉,穿過一個又一個用俄羅斯姓氏命名的小店,買點手工烤制的面包和現磨咖啡,看看俄羅斯畫家現場作畫。每到這裡時他總是會聞到舊時的味道,沈浸在對童年及青春的追憶裡。
小時候,於立江的家裡掛著好幾幅俄羅斯油畫,每幅畫的背後都能找到一串他不認識的字母,父親說這是畫的名字和作者,隨著幾次搬家這些畫都不知去向,現在父親也不在了,他後悔當時沒有問問這些畫的來歷。
90年代初參加工作後,於立江好幾次出差到黑河,他總會到邊境用小商品交換些咖啡、酒杯和一些新奇的俄羅斯商品,很多東西到現在還珍藏著,沒捨得使用。
於立江60多年的生活與俄羅斯文化密不可分,這正是每個普通冰城人的縮影,所以在白天的“瓦西裡”漫步的多是哈爾濱人,而夜晚則更多的屬於外地游客。
瓦西裡俄羅斯文化街從2011年6月21日試營業以來共接待游人10萬餘人次,平均每天600人次。
不斷延展的棋盤
瓦西裡俄羅斯風情文化街一期建設投資1000萬元,營業面積3600平方米,包涵了歌舞、繪畫、現場制作套娃等多種藝術形式展現,還有各式純正的俄羅斯商品,在游人看來已經目不暇接,但對於管理者來說這些還遠遠不夠。
據總經理趙一群介紹,瓦西裡文化街的一大特色是“用文化結合商業行為,變成文化鏈發展”,把文化藝術“拽到”老百姓當中去,把“展品”變為“商品”,從而拉近藝術品與百姓的距離。
位於中央大街西十道街地下的二期即將開工,預計明年6月完工,這裡一整條街都將是俄式婚禮及婚慶禮品綜合區,既能辦展覽又能辦婚禮,將中俄兩國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婚慶場館。緊接著的三期,則位於西十一道街與西十道街中間區域,屆時這裡將集中俄羅斯各個少數民族的各式餐飲酒吧,融入特色酒吧表演、歌劇表演,全方位展示俄羅斯的酒吧文化。
如此詳盡地展現俄羅斯文化著實讓人驚嘆,但這只是在路上,路的另一端是趙一群的終極夢想,在他的夢想藍圖中,這些只是一盤大棋的一個角落。
趙一群已開始籌建30萬平方米的俄羅斯產業園,將形成油畫、教育、繪畫、雕塑、旅游、工藝品制作、展覽、拍賣、音樂、舞蹈、形體訓練等集展覽展示、藝術培訓為一體的文化創作園。同時,該項目還將啟動“藝術培訓學院”,並開設音樂、美術、舞蹈、攝影四個系。學院將聘請俄羅斯老師,為3至6個月短期“培訓班”。學生結業後將舉辦藝術展覽,把繪畫作品在市場上拍賣。趙經理說,此種做法正是將教育和市場相結合。此外,明年還將與高校合作,接收俄語專業的實習生,使之成為“俄語沙龍”,讓學生不用出國便可完成“境外實習”。
用容易理解的方式形容,這個產業園將成為哈爾濱的“798”,只不過散發的是異域文化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