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代表委員熱議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讓文化發展『魂牽』新農村
2012-01-12 09:49:0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韓雪 夏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月12日訊 先進的文化體育事業,是龍江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加快文體事業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當下,城市的人們不斷在被爆炸的信息與文化的盛宴盡情包圍,而廣大農村居民卻常常堅守『勞動成果』,少有豐富的精神食糧。如何及時有效地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這一文化命題成為此次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集中探討的重點課題。

  鄉鎮文化站還需『強筋壯骨』

  『作為農業大省,要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就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必須用先進文化牢固佔領農村文化陣地。』省人大代表、牡丹江市委書記張晶川說,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主要應在鄉鎮綜合文化站、公共圖書館、農家書屋、農村數字電影放映網絡、廣播電視村村通等方面下功夫。

  省人大代表、佳木斯市第五中學校長孫建民建議,要加大投資力度,加快文化設施建設,同時發展文化廣場等公共文化活動陣地,在現有公共服務設施中開闢老、幼、殘文化活動場所,因地制宜建設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文化中心戶,並管好用好文化設施,保證文化設施用於公共文化活動,維護它的公益性質。

  省政協委員、省群眾藝術館館長李春盛告訴記者,我省早於全國兩年開始建設鄉鎮文化站,目前已建成870多個,佔全省的96%還多,剩下的30多個將於今年全面建設完成。文化站將免費對群眾開放,杜絕營利行為。財政部從2008年開始設置鄉鎮綜合文化站設備購置專項資金,針對我省這樣的中部地區面積達標的鄉鎮文化站給予每站每年5萬元設備購置經費補助,剩下的一半經費由地方政府配齊。『現在國家的部分已經落實,但好多地方需要咱自己配的錢卻遲遲拿不上來。』李春盛無奈地說。

  『要花最少的錢,實現最大的效應。』省政協委員、東寧縣副縣長張富廣說,為解決經濟欠發達地區圖書館藏量少、圖書陳舊、不實用、群眾看書難問題,應效仿廣東省實施『流動圖書館』模式。即以『大物流』概念啟動圖書館協作網絡,省財政每年單列下撥專項購書經費及配套資金,由省圖書館牽頭,購置一定數量適合基層群眾閱讀的圖書,分別流向加盟的縣級圖書館。圖書資源在各分館之間每半年流動交換一次,最終回流到省圖書館。同樣道理,以縣(市)、區圖書館為中心,就能輻射到鄉鎮村屯農家書屋。流動圖書館服務點的建立,把圖書館的服務延伸至城市、鄉村的每一角落,讓更多邊遠地區的人民群眾能夠平等地享受到圖書館的服務。

  文化下鄉莫成過眼『煙雲』

  提及目前我省基層農民的文化娛樂生活狀況,省人大代表、省農墾科學院院長馬守義感慨地說:『現在很多農民更希望能從電視上獲取包括農業技術、農業經濟等涉農信息,學到實用的技術。』

  馬守義認為,蜻蜓點水式的『送文化下鄉』已遠遠不能滿足當代農民對文化的需求,送演出、送戲、送書、送電影、送科技等活動對農民來說大多像過眼『煙雲』,長此以往,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度會逐漸降低。馬守義建議,要把繼承和創新結合起來,開展具有時代特色的民間藝術活動,通過專業人員的編排、整理創造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精品。

  『目前農村的文化活動較為單一,農民參與不夠積極,文化所反映的內容有的與農村生活離得很遠,有的較為低俗。』對此,張富廣建議效仿浙江省實施『文化大篷車』,浙江舞臺設計院與中汽商用汽車公司聯合開發研制了多功能流動舞臺表演車,車上燈光、音響、舞美道具等一應俱全,走街串巷十分方便。『文化大篷車』這種引入現代配送理念而創建的文藝服務樣式帶給基層群眾的並不僅僅是文化演出那麼簡單,它在政府與基層群眾之間搭建了很好的文化橋梁。比如可以把文藝演出與政策宣傳相結合,將科普、教育、衛生等題材的趣味問答融入演出,讓那些偏遠地區群眾也能看到精彩的演出,極大地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

  文化能人尚需拓寬視野

  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纔是關鍵。談到這一點,省人大代表、東北農業大學校長徐梅介紹說,目前我省農村文化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業務人員專業素質良莠不齊,知識結構偏低,創新能力有限,對各項現代技術特別是網絡信息技術的掌握尤其欠缺,同時,文化隊伍不穩定,文化活動難開展等因素嚴重制約著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

  徐梅建議,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提高文化服務質量,必須建設一支學習型隊伍。要高度重視農村文化乾部學習、培訓,為他們提供學習條件,確立學習目標,把提高文化乾部素質與提高工作質量結合起來,鼓勵工作上的競爭,保持學習的動力,並建立學習制度,形成督促、激勵機制,形成求學上進的風氣,使其成為一支學習型、知識化、高素質的隊伍。

  就此問題,省政協委員、省曲藝團團長宗成濱說:『從2007年開展送歡樂到基層活動以來,我們一共走了400多個鄉鎮,很多鄉鎮文化站都建立起來了,而且有些場地、設施還都非常好,但文化人纔卻太少了,僅有一兩個是不夠的,僅有大秧歌更是遠遠不夠的。』宗成濱告訴記者,在以往的送戲下鄉活動中,他們發現農村有很多文藝愛好者,就有計劃的進行一些結對子、交流輔導等聯誼活動,甚至曾有文藝愛好者現場拜師尋藝,只有讓農民真正參與到這種藝術體驗和展示中來,纔能實現文藝留鄉、文藝興鄉。

  民間藝術走出家庭作坊

  『我省農村有很多文藝能人,其中不乏作品在全國獲獎。』省政協委員、哈爾濱師范大學中國畫系主任宮建華說,由於很多民間藝術缺乏固定生產場所,創作隊伍、藝術作品以及加工場地分散;缺乏知名品牌,與社會聯系少,認知度低,缺少批量的系統培訓;我省傳統民間藝術的發展還沒有走出家庭作坊式的產業結構。

  基於上述情況,宮建華建議,應重點扶持一批既突出黑龍江特色,又各有千秋的門類,如薩滿剪紙、版畫、蘆葦畫、年畫等,並支持現有的民間藝術產業基地發展為新的文化產業鏈,為其提供培、產、展、銷固定場所,將傳授、生產、銷售、旅游、展示、研究集為一體。鼓勵各藝術門類帶頭人大膽創業,可通過承租等市場化運作進入市場,壯大民藝產業鏈,同時,政府要出臺相應的稅費減免扶持政策,支持民間藝術事業、產業的發展。

  省人大代表溫曉麗建議,要把我省基層文化活動與文化旅游相結合,舉辦民俗文化圖片展和民俗文藝演出。同時,充分利用民族民間傳統節日、農閑和集市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並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健康規范的文化市場。此外,要把農民自娛性活動與文化部門和各級政府舉辦的文藝匯演、比賽等活動結合起來,使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完美統一,從而完善農村宣傳文化陣地建設。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