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月14日訊 站在撓力河大橋上眺望,美麗浪漫的千鳥湖濕地風光讓人心曠神怡。即使在寒冷的冬日裡,小動物們已經遷徙、冬眠,但大橋上雕刻的一千只鳥兒造型的立柱圍欄仍然與千鳥湖相依相偎、溫情對視。這裡有龍江大美的天然濕地,這裡“鑲嵌”著景觀壯美的撓力河大橋,這裡更講述著橋與自然的和諧故事。
從設計那天起,大橋建設者就堅守著一份承諾:將環保理念滲透在每個細節中,勾勒出一幅橋景相融的溫馨畫卷……
為了濕地“繞個彎兒”
2009年,撓力河大橋設計者們懷著一份小心翼翼的呵護之情踏上這片土地。撓力河大橋所在的三江高速公路工程建設指揮部設計代表劉秀告訴記者,撓力河大橋的最佳設計路徑本應該是一條直線,但那樣將穿越濕地的重要部分。為了保護撓力河的藍天碧水,經過現場踏勘和反復論證,線路一改再改,直線變成了曲線,設計路徑多繞行了10公裡,這樣減少了對濕地的破壞,三江高速公路預算卻增加了兩個億。
通過水文計算,大橋全長原本只需要360米。但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護濕地,設計者將一座大橋增至三座,全長也增至1120米,並增加了兩道涵洞,枯水期作為生物廊道,有效地保護了撓力河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功能。
三江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副指揮劉松濤告訴記者,保護濕地就像保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只要有河道的地方,設計者們就以橋代路,每個人都不忍心傷害這裡的一草一木。鳥兒仿佛知道了建設者們的關愛,在施工過程中,始終翱翔、徘徊在工地周圍不肯離去,這也成了公路建設中的一道獨特風景。
環保理念貫穿始終
因為是在濕地中建橋,環保的要求也就更高。怎樣呵護好這片珍貴的自然遺產,讓鳥兒們的故鄉依然寧靜、安詳,成為建設者們面臨的最大課題。
劉松濤告訴記者,在撓力河濕地保護區路段軟基處理上,指揮部全部采用水泥攪拌樁和天然砂礫墊層,保證地下水在路基下正常通過,有力地保護了濕地的生態環境。為了減少施工對濕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對鑽孔樁施工用的泥漿池底部和邊部,他們均用塑料布包裹,防止泥漿流入濕地。鑽孔樁施工結束後,用罐車將泥漿池中的泥漿運走棄掉,避免對濕地生態環境造成些許的污染。
施工中,便橋的搭設也體現著環保理念。便橋位於水中,河水衝刷兩側的橋臺路基,會對河水產生一定影響。建設者對便橋兩側的橋臺路基進行草袋防護,防止河水衝刷造成水的污染。同時,為了防止雜物散落橋上,掉落河中,施工人員在便橋的下方安放了彩條布,定期對彩條布上的雜物進行清理,保證雜物不落入河中。
便道的搭建也不含糊。在便道填築之前,建設者們首先剝離地表腐殖土,堆放在迎水面一側,這樣既可以減少河水對便道路基的衝刷造成河水污染,還可在施工完畢後將腐殖土回填到便道上,保持與周圍環境一致。
一條條實實在在的環保措施,伴隨施工始終;一個個充滿愛心的細節,貫穿撓力河大橋前後。
工程開始的時候,指揮部同有關專家成立了“三江濕地路基處理與環境保護研究”課題組,對濕地的水質、地表附著物、動物遷徙情況進行了抽樣、采集、記錄。工程結束後,課題組再次進行檢測,基本上沒受任何影響。劉松濤說,這項研究還會繼續下去,通車後,大橋的設置時速為60公裡,也是為了減少噪音污染,保護好這片天然美景。
揮灑汗水克難關
如今,建設者們為環保所做的努力已見成效,除了藍天碧水之外,這裡又多了一道新景觀。行駛在撓力河大橋上,可以聆聽歡悅的鳥鳴,觀賞鳥兒蹁躚的舞姿,感受大自然釋放的火熱情懷。然而,游人眼中的美卻給施工帶來了最大的難題。
令劉松濤至今難忘的是,剛開工測量線位的時候,他們是乘著小船進入施工場地的。他說,這裡的地質情況多為9~11米的淤泥,老百姓俗稱“漂筏子”,想進入只能靠小船。大家就是在船上完成了一系列的前期測量。
冬天本應是北方建設項目的停工期,但指揮部卻迎來了他們的“黃金施工期”。天氣冷了,水凍住了,機械可以進入了,施工人員開始下鋼管,築島修便道便橋。就是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撓力河大橋拉開了它的建設序幕。
夏天,是濕地最美的季節,卻也是施工人員最難熬的時期。指揮部橋梁B3標段總工孟慶宏已經記不清自己到底被蚊蟲咬過多少個大包,但那種難受的感覺卻記憶深刻。他告訴記者,夏天,濕地的蚊子特別多,種類也特別多,不管多熱的天,大家都穿著長衣長褲,頭上戴著能把臉遮蓋住的蚊帽,但蚊子仍然能透過衣服叮咬。不僅如此,濕地因為獨特的氣候特征,非常潮濕。工程駐地的水泥地面上始終覆蓋著一層水珠,被品永遠是潮濕的,衣服怎麼晾曬都不願意乾。
艱苦的自然條件,大家還能忍受,但施工中的難題,更加考驗著建設者。大橋建設有效工期不足12個月,在全省“三年決戰”重點公路建設項目中開工最晚、建設工期最短。該項目所處的三江平原具有典型的沼澤化低濕平原地貌特征,沿線水田、沼澤濕地多,淤泥、腐植土、草炭土分布廣,覆蓋層厚、承載力低。同時,撓力河大橋處於濕地,建設者只能到70公裡外的饒河縣取土,築路材料的采集十分困難。在困難面前,建設者們沒有退縮,他們用智慧和汗水將這些難題一一化解,使大橋與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