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5日訊 今後5年,是實施新戰略的關鍵時期,是實現跨越發展、努力晉位的關鍵時期,也是哈爾濱徹底擺脫被邊緣化的危險,在未來競爭中佔據主動地位的關鍵時期。跨上這一步,我們將站在一個新的山峰上,將把哈爾濱帶入一個新境界,將迎來一個真正巨變的哈爾濱。“四大形象標志”、“四大民生標志”將是這種巨變的具體體現。
四大形象標志
老城展現歐陸風情新貌
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棚戶區基本改造完畢,群力等適宜人居的新區普遍呈現,哈西新商埠、華南城、國際農博中心等新的大型商業現代服務業綜合體將矗立在我們面前,中華巴洛克、俄羅斯風情園等將再現輝煌,老城新姿將美麗出眾。
新城拔地而起
松江濕地大美於世,北國水城獨具風騷,科技新城雄姿傲立,文化中心明珠璀璨,避暑新城名園薈萃,商務中心繁華時尚;工業新城崛起哈南,現代廠房鱗次櫛比,新興產業欣欣向榮,“中國雲谷”享譽華夏,現代商埠扮靚新城,街路水系綠樹環繞,傳統村莊變成新區。
城鄉一體化明顯進步
縣(市)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縣域經濟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協同進步的新格局,一批特色產業、特色園區、特色城鎮競相發展,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齊頭並進,百萬農民進入城鎮開始新生活。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實質性進展
一大批新興產業項目進入哈爾濱,已經落戶和即將落戶的結構調整大項目普遍開花結果,未來新生成的項目創造的價值,要和現在的經濟總量相當,經濟規模實現翻一番。
未來五年城鄉人均收入翻一番
“十二五”末最低工資標准達到城鎮平均工資水平40%以上
本屆黨代會提出,未來5年,哈爾濱市人均收入將翻一番。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萬元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萬元左右。
據悉,未來5年,為增加群眾收入,哈爾濱市將堅持以發展經濟擴大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多領域、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實現有勞動能力者充分就業。全面開展“創業創新、全民成纔”活動,加強就業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適應城市跨越發展和勞動者自身發展的需要。加大對就業困難群體、應屆大學畢業生等的就業援助力度,控制城鎮登記失業率,保證提高再就業率,基本消滅“零就業”家庭。推進百萬農民進城鎮和百萬農民技能培訓“雙百萬”工程,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打好新一輪農村扶貧開發攻堅戰。
據了解,今後,哈爾濱市還將進一步完善職業工資指導制度。按最低工資標准年均增長15%的要求,實現“十二五”末最低工資標准達到城鎮從業人員平均工資40%以上。同時,哈爾濱市還將科學制定和適時發布企業工資指導線,指導企業合理提高職工工資,繼續推行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制度,為勞動者擇業和企業合理確定各類崗位工資水平提供更科學、更廣泛的參考。積極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
據悉,為增加農民收入,哈爾濱市將圍繞“富民、強縣”戰略,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的政策支持,以現代農業為目標,加快水利化、機械化、產業化、信息化進程,增加50億斤糧食產能,實現增產又增收。深入調整種植結構,實現耕地資源比較效益最大化。推動“主輔換位”,積極發展現代畜牧業、水產業,不斷提高畜牧業對經濟增長、農民增收的牽動力。推動“農工換位”,努力實現縣域內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超過種植業、養殖業。
12萬套保障房保障“住有所居”
解決全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住房問題
未來5年,哈爾濱市將全面完成四環路內棚戶區改造,徹底整治鐵路沿線危棚房,計劃完成12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設目標,確保全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住有所居”。
棚改:四環內“消滅”棚戶區
截至2009年底,哈爾濱市四環內老城區棚戶區總面積1134萬平方米,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住房問題成為最突出的民生問題。兩年來,通過新一輪棚戶區改造,哈爾濱市已累計完成棚戶區改造824萬平方米,使棚戶區總量削減一半以上。
未來5年,哈爾濱市將進一步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讓4.5萬戶居民告別棚戶區,遷入新居;通過落實優惠政策,讓困難群眾住上新房子,並增加財產性收入,緩解困難群體的生活窘境;同時,進一步疏解中心城區建築密度和人口密度,拉開城市“骨架”,改善群眾生活居住環境,讓更多群眾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保障房:5年建設12萬套
為保障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住有所居”,未來5年,哈爾濱市將在全面落實國家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目標的基礎上,計劃完成12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設目標,其中,主城區7.45萬套,包括廉租房5500套、經濟適用住房1.4萬套、公共租賃住房1萬套;10縣(市)和呼蘭、阿城區將完成4.55萬套。
房價:適度調控保持平穩
為深入落實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實現房地產市場穩步健康發展,未來5年,哈爾濱市將適度調控房地產開發建設總量,積極完善供給結構,加大保障住房供給,以保持哈爾濱市房價總水平基本平穩。為此,在2012年—2016年期間,哈爾濱市計劃房地產開發總規模為7200萬平方米,竣工總規模為4600萬平方米,力爭實現4000萬平方米的房地產交易量。
物業:提檔昇級全面覆蓋
未來5年,哈爾濱市將以建立社區物業服務站為重點,實現無人管理的老舊住宅物業管理全覆蓋;同時,以健全物業管理體制機制為基礎,完善市、區、街和社區四級管理體系。以健全市場機制為手段,整頓和培育物業管理市場,要求物業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及項目經理持證上崗率達到90%以上。此外,還將加大物業維修資金歸集力度,使累計歸集額達到25億元。
供熱:集中供熱率提至91%
未來5年,哈爾濱市將積極推進集中供熱項目建設,新增集中供熱能力1.3億平方米,使全市集中供熱普及率提高到91%。同時,加快城市中心區域運行15年以上、有潛在重大安全隱患的陳舊老化管網改造步伐,計劃改造長度達800公裡。此外,將主城區內能耗高、污染重、供熱質量差的7兆瓦以下分散供熱小鍋爐全部拆並,實現主城區集中供熱全覆蓋。
把更多的錢花在百姓身上
基本實現“小病不出鄉村,大病不出縣(市)”
未來5年,哈爾濱市交通、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多項基本公共服務條件將在原有基礎上大為改觀,群眾生活質量將不斷提高、生活幸福感將不斷增強。
交通:建“分時段公交專用道”
未來,哈爾濱市將繼續堅持公交優先發展,確保公交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突破,並積極爭創國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協調相關部門,采取“常規公交專用道”、“分時段公交專用道”、“十字交叉路口公交專用道”和“公交逆行專用道”等模式,闢建共計10公裡的公交專用道。同時,加快新城區公交線網發展,增加松北、群力、平房及南部區域公交線路,並結合市區道路拓寬改造、地鐵及換乘樞紐規劃建設等情況,推進老城區公交線網優化。
教育:組建特色鮮明的職教集團
未來5年,哈爾濱市將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學前教育毛入園率2015年達到75%;鞏固提高義務教育“雙高普九”水平,在校學生鞏固率穩定在99%以上;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毛入學率2015年達到90%;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國民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
同時,哈爾濱市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組建特色鮮明、專業結構合理的職業教育集團。加快改善農村和城區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在全市范圍內基本實現義務教育均衡化。
醫療: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
到2015年,哈爾濱市將初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根據“十二五”規劃,哈爾濱市將構建城市兩級醫療服務格局,其中每個區設置1所三級醫院標准的區域醫療中心。在“北躍、南拓”地區和新建城區,規劃設置5個區域醫療中心;在“中興”地區,規劃設置8個區域醫療中心和若乾個專科醫療中心。
“十二五”期間,哈爾濱市還將完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網絡,完成12所縣級醫院標准化建設,並打造50所達到一級甲等以上標准的鄉域醫療中心。到2015年,全市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將進一步完善,實現對所有農村地區全覆蓋,基本實現“小病不出鄉村、大病不出縣(市)”的目標。
社保: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保增長
哈爾濱市將繼續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擴大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的覆蓋范圍,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養老保險在農村的全覆蓋。
同時,健全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增長機制,加快構建階梯式社會救助結構和多元式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完善新型城鄉合作醫療保障機制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
哈爾濱市還將加大公共資金的投入,建立與人口老齡化和養老社會化相適應的公共資金投入機制。建立市級殘疾人托養中心及區級托養服務院,加強對殘疾人的教育救助。
創新管理模式暢通民意渠道
對違法犯罪“零容忍”,對群眾矛盾“大調解”
未來5年中,市公安機關、市綜治委將創新基層社會管理模式,暢通民意渠道,對違法犯罪“零容忍”,對群眾矛盾“大調解”,推行手機、網絡實名制,流通人口全部擁有“一卡通”,力求實現“民情聯系無遺漏、社區管理無盲點、社區服務無縫隙。”
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暢通的民意通道,能使公安機關始終保持“耳聰目明”,及時了解掌控民情民意。未來幾年中,公安機關將深化警民零距離互動、互評,增進與群眾的溝通互融。完善“大調解”工作體系,利用3000餘個基層人民調解組織,及時掌控社會輿情動態,從源頭上努力預防和減少矛盾。完善質量監督、醫療衛生、食品藥品、生產安全、消防管理等監管體制,逐步健全責任清晰、監管到位、處置及時、查究有力的安全監管體系。同時,加強和創新信息網絡管理,形成公安、通信、運營商等信息網絡主體的協調配合,逐步推進網絡實名制、手機實名制,並建立網絡輿情研判導控服務平臺。
記者從市綜治委了解到,未來哈爾濱市將繼續深化平安創建,深化打黑除惡專項斗爭,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推進安全門、“平安燈”、封閉小區建設,健全經費保障機制和長效管理機制,完成3年工程建設目標。推進和諧社區建設,重點強化社區服務管理功能,推廣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同時,加強和創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建設哈爾濱市流動人口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力爭年內流動人口在哈爾濱市全部實現“一卡通”,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加強和創新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協調落實刑釋解教和社區矯正人員對接制度和安置幫教政策;協調爭取將具有肇事肇禍傾向的精神病人納入大病統籌,做到應收盡收、應治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