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1月21日訊 元旦剛過,又迎春節。一年忙到頭,眼下農民朋友在忙些啥?想些啥?帶著這些疑問,記者來到甘南縣農村一線進行采訪。
來到長山鄉前程村,一個農戶家的院子裡人頭攢動,十分熱鬧,原來這家正在殺年豬。50來歲的主人高喜選熱情地邀請記者進屋坐,記者直奔院裡四間紅瓦房走去,老高連忙說:“錯了,那是羊圈!”看到老高一家住的是三間舊平房,記者納悶兒地問:“你們家羊的待遇比人好啊!”老高笑著說:“人是花錢的,羊可是掙錢的。”
攀談中記者了解到,高喜選家每年都種七八?地,加上養了近200只羊,這幾年收入穩中有昇,頭兩年還在市區買了樓房,日子過得滋潤。問他增收的秘訣是什麼,老高說,一是人認乾,二是靠科技。今年他種的水稻和玉米都選用了良種,又新上了節水噴灌設備,為豐產增收打了好底子。今天,他宰殺了自家養的肥豬,邀請很多親友來聚一聚,再就是全家等著過個安穩年了。
在甘南鎮曉光村,村支書柴壽軍向記者介紹說,曉光村有種水稻的傳統,基本家家都有水田,但今年農民們種水稻的步調卻不一致了。怎麼個不一致法?柴書記說,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種有機水稻了,那收入確實不一樣。村民劉兆全告訴記者,他家今年種了70多畝有機水稻,價格幾乎是普通水稻的2倍,純收入近6萬塊錢。柴書記還說,一樣是種地,學不學科技,效果就是不一樣,農民們也認這個理兒。如今村裡好多人家都買了電腦,上了寬帶,用來學技術、查信息。
甘南縣大力推廣水田,讓農民們嘗到了旱澇保收的甜頭。而中興鄉地處丘陵地帶,他們又是如何保障讓農民種好地、多掙錢呢?在中興鄉建設村記者找到了答案。這個村的孫寶林今年種了12畝高粱,僅這12畝地就為他家帶來一萬多元的收入。打開孫寶林自家留用的一袋高粱,記者看到米粒個個飽滿圓潤。孫寶林說:“這是奧雜系列高粱,在咱山區種正好,穩產,抗旱抗澇,比玉米強。”
擴大高粱、谷子等抗旱、高效雜糧種植面積,就是中興鄉保豐收的破題之策。目前,全鄉有800多戶農民種植雜糧,在種植面積上高粱達到3萬畝、谷子達到7000多畝。今年,僅這兩種作物就為全鄉農民帶來4000萬元收入,實現人均增收1080元。
正忙於安排科普之冬工作的甘南縣農業局副局長徐耀坤說,甘南縣近幾年一直致力調優種植結構和推廣適用品種,目前全縣水田總面積達到37.6萬畝,雜糧雜豆和馬鈴薯的種植也上了規模,累計新打機電井10506眼,大型農機具發展到1925臺套,這些都為徹底改變種植業靠天吃飯的狀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連年奪豐收的關鍵因素。
據了解,今年甘南縣縣屬地區糧食總產達19.75億斤,打破了去年18.1億斤的紀錄,實現連續三年增產增收。這個縣還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榮譽稱號。
采訪中,記者又隨同縣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王廷生來到興十四鎮“科普之冬”現場,雖然已到下午3點,正是農民冬季吃“兩頓飯”的時間,可幾處科技信息諮詢臺前依然被圍得嚴實,500餘份農業科技資料早已被搶一空。興五村村民高守朋說,他去年在“科普之冬”培訓班上學到了玉米密植技術,今年多掙不少錢,所以來“跟進”,想再多了解點實用性強的招法,今年這個冬天怎麼也得學成半個“農技師”,過個“學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