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2日訊(記者 楊林川)王秀蘭,蘭西縣星火鄉慶豐村的老黨員。1993年到2001年,她先後擔任慶豐村黨支部書記、星火鄉計生站站長。退休十年來,她以執著的追求,不懈的努力,為農民增收助力,成為蘭西亞麻制品企業與星火鄉亞麻手工編織戶的“紅娘”。她帶頭創辦了亞麻坐墊編織黨支部,擔任黨支部書記,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創先爭優活動的典范。
2001年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王秀蘭開始了新的思索,怎樣纔能發揮餘熱,幫助全村的婦女姐妹不走出家門又能掙到錢呢?恰恰在這時,縣裡提出了麻編富民的思路,一時間,全縣上上下下都在搞麻編生產。王秀蘭當即下定決心,要憑自己的一份韌勁,帶領全村婦女姐妹圓上發家致富的夢想。
說做就做,王秀蘭開始做黨員和家屬的動員工作,她挨家挨戶地去說服,村裡黨員都同意她這個想法。可新的難題出現了,慶豐村當時沒有手編坐墊這項新技術,需要有人來教。於是,王秀蘭把自己的打算和想法向村黨支部領導做了匯報,聽了她的想法,村兩委班子成員們主動幫助她聯系麻編企業,找廠家,找活源,學技術。僅半個月,成品“出爐”,受到廠家的一致好評。
創業的路是艱辛的,最讓人頭疼的就是送線這一關,“每戶少則幾十斤多則上百斤,我自己騎摩托車走,家裡人又不放心,說什麼都不肯,在這種情況下,大女兒背著我藏起了家裡的摩托車。“固執”的王秀蘭主意不變。她下定決心,只要全村姐妹能富起來,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帶領姐妹們創業致富是她作為黨員應該做的。每天除了奔波送線還要堅持做大家的思想工作,擔心技術難度大時怕她們失去信心,王秀蘭天天走訪,吸收黨員加入到編織隊伍中來,培養介紹思想進步的婦女入黨,成立了麻編協會,並且在協會中成立了黨支部,麻編工人也由原來的幾十人發展到現在的150人,每年編織收入多時能達到20萬元。
十年來,王秀蘭奔波在全村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累了她就坐下休息一會兒,渴了就喝一口自帶的白開水,回想當初創業的艱難到如今的小有規模,王秀蘭的心比喝了蜜還甜,“想著婦女姐妹能通過麻編而掙到錢,再苦再累,我也願意”。“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現在的王秀蘭正以更加高昂的熱情,更加執著的信念,帶領全村乃至全鄉姐妹用勤勞的雙手編織出致富的夢想,編織出自己無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