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5日訊 去年,我省農村信用社各項業務保持快速發展,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能力實現新跨越,貸款規模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026.2億元,成為我省屈指可數的幾家貸款超千億元的金融機構,充分發揮了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有力助推了我省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和城鎮中小微企業發展。
持續加大貸款投放規模。去年,在貸款總量控制、信貸環境趨緊的背景下,全省農村信用社積極調整信貸結構,科學把握信貸投放總量和節奏,優化資金配置,加大信貸投放規模。在全年信貸計劃安排上,對涉農貸款實行指令性計劃管理,一季度信貸規模全部用於涉農信貸投放,確保支農力度不削弱,貸款投放不減少。對信用農戶的有效需求滿足率達100%,各項貸款餘額從2004年末的240億元發展到去年末的1026.2億元,增長3.28倍。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純增額佔全省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純增額的90%以上。農戶貸款增量、增幅位列全國農信系統前列。
優化信貸結構,明確涉農信貸支持重點。去年全省農信社實施“333”惠農工程,即確定了三百個產業化龍頭企業、三千個農村合作組織、三萬個專業大戶、農機大戶作為重點給予信貸支持;大力支持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及龍頭企業的原料基地和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重點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支持農民創業就業;積極支持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森林旅游和農村服務業;實施“十萬農村婦女創業”工程,在信貸總量和支持人數上較上年翻一番。重點支持小城鎮建設。突出支持小城鎮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以及安居工程建設。對小城鎮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在行業選擇上,適當增加零售、消費、流通等行業以及國家政策扶持的新興產業貸款。
加快推進農村金融創新。一是緊貼需求創新產品。我省農村信用社積極做大無擔保抵押的信用貸款業務,開辦最高額度在100萬元的個人生產經營貸款,試辦新農村住房貸款等市場前景好、受客戶歡迎的“三農”產品。二是創新農貸擔保方式。規范發展農業機械、漁權、林權、原材料、存貨、訂單等抵質押貸款;積極穩妥發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合理擴大擔保物范圍。
三是構建多方合作機制。積極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大型農機具貸款、鄉村旅游貸款、泥草房改造貸款、婦女創業貸款、返鄉農民工創業貸款、下崗再就業貸款等一系列信貸產品,積極推行土地經營權抵押、林權抵押、擔保公司擔保貸款,擴大擔保范圍,構建多方合作機制。
提昇服務水平。全省農村信用社大力推行貸款“一證通”業務;全面推行農戶貸款“五公開”;根據生產項目和生產周期合理確定貸款約期;拓寬金融服務渠道,現代化支付系統全面開通。截至2011年末,“鶴卡”、ATM機、POS機、農民金融自助服務終端已分別達到527萬張、788臺、4300臺和2004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