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生活資訊
搜 索
【新春走基層】嚴寒大地 人勤春早
2012-02-06 09:08:0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2月6日訊 2011年,我省連續第八年獲得糧食大豐收,糧食總產量達到1114.1億斤,成為全國第一產糧大省。特大豐收後的首個春耕大幕即將拉開之際,本報地方新聞中心駐站記者走村入戶探訪備春耕生產等情況,用筆端記錄“冬閑人不閑”的火熱場景,用相機定格“科技武裝”下的農民新形象。

  《車斌癡迷制“菌種”》,讓我們認識了“中國黑木耳液體菌種一線生產第一人”車斌,感受他15年艱辛付出後的回報——從佔地100平方米的生產作坊,到佔地16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從1年賺不到1萬元,到自有資金600萬元。《備耕常態化引龍河農場“靜悄悄”》,引龍河農場很難找到過去熱火朝天備春耕的場面了,科學化、標准化的備春耕工作從去年秋收就已開始,現在是萬事俱備,只等天氣一轉暖就開始春耕了。《合力唱好春耕戲》,綏化市大成福農機專業合作社正有條不紊地組織農民購買春耕物資,永興村全村688戶人家全部加入了農機合作社,人均收入從4000元提昇到1.5萬元,我們看到了合作的力量。《“工廠化”育壯秧》,使通河縣成為全省的“水稻大縣”,建立智能化浸種育秧園區,幫助農民解決了以往炕頭育種的難題,水稻播種可以提前15天,我們看到了科技的神奇在逐漸顯現。《放心肥給力備春耕》中,大慶石化化肥廠的職工正加班加點生產,近6萬噸長效尿素已踏上支援龍江農民備春耕的征程。

  走村屯,入農戶,進大棚……寒冷、路遠,無法阻擋記者前行的腳步;備農資、學科技、調品種……農民、農村,成為一篇篇現場實錄的主角。

  龍江大地,冰封沃野,寒冷中卻難掩處處萌發的春的生機,豐收的畫卷正在不遠處向我們漸次展開。

  記者趙輝(右一)、馬一梅(右三)在采訪車斌(右二)。韋宣攝

  記者蔣國華(左一)在農墾引龍河農場采訪。陳曉明攝

  通河縣有機食品辦公室主任周樹敏陪同本報記者史志強(右一)參觀一棟棟整齊的育秧大棚。潘宏宇攝

  合作社負責人向記者蒙輝(右一)介紹大機械。張君實攝

  化肥廠尿素車間中控室員工目不轉睛地盯著流程自動監視器。劉濱攝

  車斌癡迷制“菌種”

  剛過完年,我們在葦河林業局多種經營局局長夏學良的陪同下,驅車300多公裡采訪車斌。

  車斌,制菌種。他一年生產的黑木耳液體菌種,夠1億袋木耳袋使用,質量好、產量高、穩定性強,被同行稱作“中國黑木耳液體菌種一線生產第一人”。左鄰右捨、十裡八村、省內省外,他的菌種供不應求。

  他鼓搗出了全國最先進的菌種制作設備,獲得了好幾個國家發明獎;他培養學生,黑龍江、河南、山東、新疆、四川,幾乎遍布全國;每年周邊村屯來給他打工的,能拿走20萬元工資。

  在尚志市葦河鎮化一村一溜農家平房裡,掀開厚厚的棉門簾,透過濃濃的蒸汽,我們見到正在生產車間裡撂下座機又接聽手機、忙著答復供應菌種的車斌。

  電話來自河南、山東、內蒙古、北京、承德、東寧,車濱說:“從初一到現在,電話就沒停過。近的一天得送出幾萬袋的菌種;遠的訂貨無數,實在有點忙不過來了。”疲憊的車斌,滿臉卻透著喜悅和真誠。

  車斌,是省森工總局葦河林業局森鐵職工。1997年,森鐵改制,剛剛26歲的車斌下崗了。這個不能養老還要養家的年齡,讓車斌選擇了用黑木耳創業。

  開始,車斌學制黑木耳固體菌種。

  10年間,他多次往返遼寧的朝陽食用菌研究所,掌握了精湛的菌種制作技術、完善了菌種制作的基礎設備。

  2007年,車斌在他的固體菌種生產車間裡,開始了當時國內還沒有突破技術難關的液體菌種制作的嘗試。幾經努力,他研制改進的液體菌種制作設備獲得好幾項國家發明大獎,其技術領先全國水平3年。

  車斌名噪全國了。

  山西省一個投資近億元、佔地500多畝的食用菌基地來求援,車斌分身乏術,只好派自己的技術人員前往。

  東寧投資1200萬元的食用菌生產基地,車斌技術、設備、生產一條龍指揮。

  技術人員太少,車斌招聘來了五六個大學畢業生作助手。這些助手,寧可兩地分居,也捨不得離開這個大有用武之地的環境。

  從佔地100平方米的生產作坊,到佔地16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從1年賺不到1萬元,到自有資金600萬元,車斌一路走了15年。

  我們調侃車斌:這下,滿足了吧?

  車斌靦腆一笑:亞布力滑雪場旁邊,投資500萬元、佔地2500平方米的“車斌菌業有限公司”將於10月份落成,那將是全國最大的黑木耳二級菌種交易市場。

  制菌種,是車斌不懈的追求。

  記者感言

  乾啥,就得像個啥

  憑著一份執著,車斌有名了。

  憑著一份執著,車斌富裕了。

  但執著對於車斌來說,絕不僅僅是名和利。

  循著車斌的成長軌跡我們不難發現,如果說,選擇黑木耳是車斌擺脫貧窮的手段,那麼,15年來,車斌的生產形式從家庭作坊到工廠化,事實上早已完成了從溫飽到小康的生活狀態的改變,卻依然執著於此。

  總資產600萬元,卻要投資500多萬元再建新廠,“再生產就得貸點款了”,車斌為的是啥?

  車斌說得好:“乾啥,就總得像個啥吧!”

  備耕常態化

  引龍河農場“靜悄悄”

  1月30日,正月初八。省農墾總局召開會議部署備春耕工作,提出要全面掀起備春耕生產熱潮,確保實現糧食總產430億斤目標,再奪農業大豐收。

  2日一早七點,記者登上了從哈爾濱開往北安的長途大客車,前往省農墾總局北安管理局引龍河農場采訪備春耕情況。

  引龍河農場是我省墾區113個農(牧)場之一,位於五大連池市境內,距哈爾濱400餘公裡。在北安客運站,等候記者的是一臺韓國生產的現代新聖達吉普車。吉普車的主人就是引龍河農場聖達農機合作社的高中,49歲的全國農機示范大戶。

  疾馳在田間公路上,兩側是被白雪覆蓋還未醒來的農田;走進農場場部,走廊裡也是一片寂靜。看著記者疑惑的表情,高中猜著了記者的心思——“是在找熱火朝天備春耕的場面吧。這可得讓你失望了”。“我們這科學化、標准化的備春耕工作從去年秋收就已經開始了啦。調種植結構,選地塊、秋整地、測土壤、秋施肥,訂購種子、化肥,更新、添置、維修農機具,申請農資貸款……現在是萬事俱備,只等天氣一轉暖就開乾了。”

  在農場職工龍祥佳苑住宅小區的“聖達會所”,引龍河農場宣傳部的陳曉明快人快語,“蔣記者,在我們這工人一身油漬、手拿扳手維修農機具的場景已經看不到了。”高中接過話茬說,“現在農場用的都是進口‘大農機’,不愛壞,按時做做保養、換換‘三濾’啥的就行。再也不用像以前得提前一個月就開始‘鼓搗’農機了。現在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根據農場玉米種植面積由20%擴大到80%的實際,添置更新適合玉米播種和收割的農機具,現在訂金已經交了……”農場職工劉福笑著說,“早在總局召開會部署前,我們就完成了各項備春耕工作。”

  3日一早,記者隨高中來到距場部25公裡的第五管理區。在被稱為“高家大院”的聖達農機合作社停放場,8個機車庫停得滿滿當當,院子當中是7臺綠色的約翰·迪爾大型農機具,每個輪胎直徑都超過一人高,每臺農機都被擦得?光瓦亮。在不遠處的千米農具停放場,百餘臺套各式農具擺放整齊,工人們頂著寒風正在清理農具上的積雪……

  像引龍河農場“這裡的備春耕‘靜悄悄’”一樣,全省墾區實現了“備耕常態化——秋收就著手來年春耕,整地搶農時靠農機,增產豐收靠科技。一年始終繃緊農業生產這根弦。”2011年,墾區積極爭取和落實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農機更新總投入達26億元,更新購買各類農業機械總計5.1萬臺件。田間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7%,實現航化作業面積1500萬畝。全年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推廣應用新增經濟效益超過10億元。墾區累計場縣共建大型現代農機合作社44個,其中2011年新增共建農機合作社23個。完成農機跨區作業“代耕、代播、代收”面積4052萬畝,比上年增加900多萬畝,實現農墾農機創收4.5億多元,農村農民節本增收10.1億元。

  目前墾區職工種糧積極性高漲,備春耕工作啟動早、標准高。墾區已籌措春耕生產資金145.1億元,儲備種子38萬噸、柴油7萬噸、農膜4664噸。已有4264.3萬畝耕地達到待播狀態,將確保4月20日前完成麥類播種,5月20日前完成大田播種。

  記者感言

  有感於不買“陸虎”買農機

  2008年,錢包一天天見鼓的引龍河農場聖達農機合作社的高中打算買一臺新車,而經媳婦“批准”的預算正好是可以買一臺他非常喜歡的“陸虎”吉普。可在哈爾濱選車時,高中卻改了主意,沒有買價格70多萬元的“陸虎”,而是開回來一臺30萬元的現代“新聖達”。高中有自己的想法,要把省下來的錢用在購買農機具上。從此,“高中不買‘陸虎’買農機——有正事兒”在農場成了專用歇後語。

  富裕起來不顯擺、不攀比,依然專注農業生產;3年時間糧食產量由300億斤陡增至400億斤,墾區人沒有躺在功勞簿上,而是居安思危,提出了補齊短板打贏工業化三年攻堅戰的新目標。

  新春走基層,向“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堅持“創業、創新、創優”的北大荒人致敬!

  “工廠化”育壯秧

  新春時節走進通河,盡管寒風襲人,銀裝素裹的大地卻孕育著一片生機。

  1月31日,正月初九,記者來到通河縣一座智能化浸種育秧園區浸種車間,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調試著浸種機箱。車間舒適的溫度,讓記者忘記了這是在野外。

  通河縣農業局副局長姜貴文對記者說:“園區分成浸種催芽車間、育秧苗大棚、實驗田三大功能區,工廠化育秧是培育壯秧、實現早育早插的有效措施,為水稻生產實行統一集中育苗、統一供種、統一催芽、統一育秧標准水提供了條件,水稻播種可以比以往提前15天,為水稻增產打下堅實基礎。”

  據了解,通河縣推廣的工廠化浸種,不僅可以保證農民用上正規良種,同時依靠計算機檢測控制技術有效地保證了種苗存活,每畝可為農民節省資金20多元。

  在育秧大棚,技術人員正調試監控設施。通河縣有機食品辦公室主任周樹敏對記者說:“智能育秧大棚,采用多點傳感器,隨時監控秧苗棚的溫度、濕度,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早期水稻病,確保育壯秧、育壯苗。”

  依靠智能化浸種育秧園區有效促進了春耕生產,去年通河縣種植120萬畝水稻,產量達6.5億公斤,實現了高產創建,被譽為“水稻大縣”。秋冬季節當地籌集資金4690萬元又興建3座智能化浸種育秧園區,今年計劃播種水稻140萬畝。

  記者感言

  科技支橕 糧食高產

  走入通河,當地農業部門滿懷自豪:擁有四座智能化浸種育秧園區,依靠農業科技,努力實現今年水稻高產創建。

  2012年2月1日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乾意見》發布,明確提出持續推動農業穩定發展;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橕現代農業建設;提昇農業技術推廣能力,切實保障農產品穩定均衡供給。

  這個文件為通河縣發展農業經濟指明了方向,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

  合力唱好春耕戲

  2月1日,去往綏化市北林區永安鎮永興村的路兩旁,淺淺的積雪蓋不住田壟的沃土,雖無慣見的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北國冬景,卻早早地顯示出春的生機。

  沿綏蘭路30公裡處拐下,就是永安鎮永興村。大成福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庫房就在村北。高高的庫房裡,80多臺大型農機像馴服的巨獸靜靜地躺在那裡,幾名司機正在進行簡單的維護。一位司機介紹,今年春節來得早,年兒剛過就過來看看,現在做的只是前期工作,真正的檢修要到開化時纔能進行。

  一年之計在於春,大年剛過,永興村村委會初七就上班了。“種子、化肥、農藥、機械、資金早就理順了。

  “合作社統一購買春耕物資,種子每公斤便宜1元,1噸化肥運到家省130元,柴油1噸省340元。大家齊心合力,今年春耕沒問題。”村黨支部書記賈紅濤信心滿滿。由於全村668戶村民全部加入了農機合作社,村委會和農機合作社的乾部其實是一個團隊。賈紅濤任理事長的大成福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在當地是塊響當當的牌子,從2008年掛牌經過4年的積累,大成福已經成了銀行和涉農企業眼中的優質客戶,賈紅濤對貸款資金一點也不擔心。唯一有所懮慮的是今年的旱情,由於去年秋天降水和今冬降雪少,會對作物造成影響。賈紅濤說,其實不用過分擔心,合作社有的是專家,出什麼問題用什麼方法應對化解早有安排。

  成立農機合作社以來,全村人均收入從4000元提昇到1.5萬元。如今,賈紅濤謀劃著要在村裡建一個小小園區進行招商引資,使村裡經濟躍昇新的層次。

  記者感言

  聚力做大事

  永興村的春耕與眾不同。合作,合起來能做大事。以合作之力,不僅能大大加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而且讓村民實實在在地嘗到甜頭。落到袋裡的是真金白銀,難怪全村668戶村民無一例外全部加入了合作社,這是對這一組織形式的肯定。村民相信,在合作社的行家及聘請的專家指引下,加上雄厚的經濟實力,戰勝困難應是掌握之中的事。

  放心肥 給力備春耕

  2月1日,立春的腳步已近,可大慶依舊朔風凜冽。記者來到大慶石化化肥廠成品車間寬敞的裝車廠房,只見寒風中,數名工人正將一袋袋化肥裝上火車。指著即將裝滿的又一節車廂,成品車間主任王永新自豪地說:“咱廠產的肥,老百姓認!現在,每天產多少,我們就包裝多少,直接運往各地農資部門。”

  一場支援春耕的戰役已在這裡悄然打響。

  走進化肥廠尿素車間中控室,幾名員工正目不轉睛地盯著流程自動監視器,不放過生產中溫度、壓力等指標的點滴變化。剛從現場檢查回來的技術組長閆洪偉介紹,從2012年1月1日起,這個車間將集中生產SODm長效尿素達11個月,計劃生產62萬噸。

  說起SODm長效尿素,它可是大慶石化的拳頭產品,也是近年來備受農民青睞的尿素新品種。大慶石化自2007年與科研企業合作開發成功SODm長效尿素後,產品始終供不應求。因此,每年春耕時節,大慶石化都生產一定量的SODm長效尿素,以滿足市場需求。

  閆洪偉說:“以前最多每年生產10萬噸SODm,今年這樣長時間連續、大批量生產,還是頭一回。”看來,這對化肥廠是一次挑戰。

  這個廠重新修訂了SODm尿素生產操作規程,對加藥頻次、產品檢驗等生產步驟進行嚴格的質量監控。尿素車間還將以往藥劑手動卸車改為輸藥泵直接卸車,提高了藥劑卸車效率和藥劑添加的穩定性,並對SODm添加劑加藥箱進行徹底的清理和置換,以確保添加藥劑的純度,保證產品100%合格出廠。

  為了將優質的放心肥及時送到農民手中,大慶石化建立了科學高效的綠色裝運通道,保證生產出來的產品從生產線到裝車線到計量間環環相扣,日產日銷。在計數器上,記者看到,截至9時45分,包裝量已達到58203噸。也就是說,大慶石化肩負重任,保質保量生產的58203噸長效尿素已踏上支援龍江農民備春耕的征程。

  記者感言

  為豐收助力

  為了保證農民春耕用肥,朔風凜冽也擋不住石化人火熱的工作激情,他們調整產品結構,市場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今年全部生產長效尿素,目前,滿負荷生產,保證產品百分百合格出廠,將優質的化肥及時送到農民手中,讓每一粒放心肥為豐收助力,這是石化人對龍江農民的新春祝願。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