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伊春
搜 索
伊春市2011年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2012-02-10 10:00:30 來源:伊春市政府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10日訊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也是伊春林區全面停止森林主伐的第一年。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八大經濟區”、實施“十大工程”的戰略部署,積極搶抓國家實施《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和“天保”二期的有利機遇,主動應對停伐帶來的不利影響,深入開展“第三次創業”,鞏固擴大生態保護成果,著力提昇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層次,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了伊春生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011年,全市活立木總蓄積增加到2.56億立方米,森林覆被率達到83.9%,其中林管局已達到86.5%,森林蓄積量和森林覆蓋率實現了“雙增”,林木年淨增長量達到700萬立方米以上,全市森林資源和濕地系統的生態價值達到1.26萬億元。萬元GDP綜合能耗預計同比下降3%,完成省下達的節能降耗目標。削減化學耗氧量(COD)1000噸,二氧化硫783噸,氨氮125噸,氮氧化物256噸。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空氣質量二級標准達標率全部達到100%。

  一、生態建設和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一)森林資源保護范圍進一步擴大

  一是全面停止了森林主伐。為加快森林資源恢復進程,從2011年1月1日開始,伊春林區全面停止了森林主伐,木材產量調減100萬立方米,僅保留36萬立方米撫育伐,調減幅度達到73.5%,進入了森林資源快速恢復、生態環境加速改善的最好時期。下發了《關於停止主伐生產的緊急通知》,制定了《伊春林區撫育伐區五個統一管理辦法》,對撫育伐生產嚴格實行伐前監督、伐中檢查、伐後驗收制度,確保撫育質量。

  二是進一步加大了“嚴管林”工作力度。創新森防理念,著力加強了森防三大能力建設,實施了“天眼”工程,保障了森林資源安全。結合停伐措施落實,狠抓了林政執法管理,共查處林政案件103起,行政處罰108人。加大林地專項整治力度,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了新一輪林地“三亂”整治行動,依法收回未按規定造林宜林“兩荒”和被蠶食的林地5.4萬畝。首次在全市范圍內利用衛星遙感監測成果開展林地執法檢查,實現了可視化監控和實時指揮,林地保護工作力度和科技化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昇。

  三是不斷提高森林培育水平。科學調整森林更新方式,不斷提高造林質量,全年更新造林43.4萬畝,其中紅松造林面積比例達56%,混交林營造比例達66.7%。抓好森林撫育補貼試點,315.8萬畝森林撫育補貼試點任務全部完成。健全和完善林業有害生物的預測預報體系,以現有三個國家級中心測報點為依托,加快提昇了基層18個測報點建設水平和質量,形成布局合理,覆蓋整個林區的測報網絡體系。2011年,完成林業有害生物防治137.8萬畝。同時,全市56萬餘人參加了義務植樹活動,共計植樹420萬株。

  四是生態移民和燒柴改革穩步推進。2011年,穩步推進生態移民和林場(所)撤並,全市已有7個林業局16個林場(所)完全撤並搬遷,總計搬遷戶數2649戶,有12個林業局已與部分林場(所)3565戶居民簽訂了搬遷協議。強力推進了燒柴改革,大力推廣生物質半氣化爐、生物質燃氣、生物質型煤等節能新方式,使全市每年直接減少木材消耗近10萬立方米。積極推進雙豐、烏伊嶺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制定了全市林場所生物質炭、氣、電、油聯產綜合利用項目建設目標,已完成投資1億元。

  (二)自然保護區建設不斷加強

  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建設取得新成績。全市不同級別和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已達21處70.5萬公頃,林區內典型的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和珍貴樹木分布地都得到了較好保護。友好和新青自然保護區晉昇為國家級。以“較小范圍開發實現較大范圍保護”為目標,將湯旺河國家公園與省級旅游名鎮、湯旺河省級生態功能區有機結合,進行了總體定位,投資4.5億元全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人居建設工作,特色旅游名鎮初具雛形,初步實現了環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同時,全力推進生態市建設。將工作任務分解落實到生態市建設職能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納入到黨政領導乾部工作實績考核中。創建國家級生態鎮1個、省級生態鄉鎮2個、省級生態村4個,市級生態村21個、市級生態林場(所)7個、市級生態林場(所)標兵單位11個。

  (三)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進一步完善

  加強了野生動植物保護,開展了第30屆“愛鳥周”活動和保護林蛙執法大檢查,完成了友好森林濕地自然保護區駝鹿種群野外救護與繁育項目和烏伊嶺濕地自然保護區旅游總體規劃的申報工作。對野生藍莓實行管護承包經營,共落實管護面積11458公頃。做好紅松認領和保護工作,已有各界人士認領紅松33.8萬株,募集認領資金達3382萬元。繼續做好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工作,強化了新青、友好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的建設力度,加強了候鳥回遷我市的關鍵時期的監測工作,環志鳥類達到179種,我市環志鳥類數量連續三年位居全國之首,亞洲第一。

  (四)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治理

  積極推進《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項目建設工作,6個水污染防治規劃項目建成運營,流域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累計完成投資近2.6億元,全部通過了省環保廳驗收,穩定運行。推進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增補項目實施,增補兩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項目和1個城鎮污水處理項目。湯旺河區污水處理工程已完工,美溪區、友好區、西林區和新青區排水及污水治理工程均已開工建設。全面落實了《伊春市河流水質警戒及水質考核辦法》,流域主要斷面水質達到出境目標。同時,積極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全市退耕還林還草31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0.2萬畝,生態修復面積8.6萬畝。

  水能源開發工程建設紮實推進。紅山水電站是我市境內湯旺河乾流梯級水電站開發的第一座水電工程,2011年9月18日開工建設,已完成了三通一平等工程建設,完成投資1000萬元,主體工程計劃2012年5月正式開工建設。南岔慶豐水電站工程2011年6月開工建設,完成了施工圍堰、泄洪閘和發電廠房工程的施工任務,完成投資1.01億元。朗鄉林業局龍鄉湖水庫按照原定目標,已完成投資1.3億元,計劃2012年6月底前竣工驗收。

  (五)節能減排工作取得新進展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節能減排各項政策措施,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的組織領導,實行了節能降耗調控“周報制”,采取倒逼機制,深入重點耗能單位,認真開展節能減排執法監督檢查。加強了對重點用能企業的監管和考核,嚴格實行行政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2011年,全市萬元GDP綜合能耗預計同比下降3%,完成省下達的節能降耗目標。

  突出抓好污染物減排工作。嚴把項目建設環境准入的第一關口。落實建設項目審批前置條件,共審查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158個。強化建設項目環保“三同時”管理,完成驗收項目49個。對建成試產的鵬博肉類加工廠下達了限期整改通知,停止了美溪區新興肥業年產5萬噸顆粒硅鈣肥不符合驗收條件新建工程的生產活動。全面落實了污染減排責任制。強力推進了工程、結構和管理減排,淘汰了不符合國家政策的原晨明水泥廠和原美溪建材有限公司水泥窯等4家企業的落後工藝,完成污染減排項目共5個。完成了西林鋼鐵集團、葵花藥業集團、龍鋼興達工貿有限公司3家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報告的評估工作。

  (六)居民生活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

  加強了居民飲用水源地、低空大氣、噪聲、輻射和危險廢物環境管理工作。劃定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19處和鄉鎮飲用水源地12處,19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南岔區浩良河鎮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通過了省政府批復。治理改造鍋(窯)爐21臺,拆除煙囪16根,1家檢測線通過了省環保廳機動車尾氣排放檢測機構委托認證。重新劃定了噪聲環境功能區,新創建安靜小區7個。發放了8家射線裝置使用單位輻射安全許可證,按時完成了針對日本地震引發的核輻射污染事故對我國輻射環境影響的2個省控環境輻射綜合監測點的監測任務。對26家焚燒類企業二惡英類產生單位進行了污染源調查,對1家國控、3家省控危險廢物重點產生單位進行了規范化管理,安全轉移廢棄劇毒化學品氰化鉀2.6公斤。城市區域環境噪聲52.9分貝,交通噪聲平均值為66.8分貝,輻射環境安全受控。

  加大了環境執法監管力度。通過開展環保清風、重點行業企業環境風險及化學品檢查、整治環境違法行為保障群眾身體健康、礦山開采項目等系列專項行動,檢查涉水企業、餐飲服務業、飲用水源地、醫療廢物處置單位、化工原料及化學品制品制造企業、醫藥制造企業、礦山等249家,整治違法違規排污企業15家、污染源26個。同時,及時查處環境信訪案件138起,結案率達到100%。


  二、生態型產業加快發展

  (一)森林生態旅游業持續昇溫

  按照打造北國風光特色旅游開發區的總體部署,著力提昇項目建設水平,完善基礎服務設施,強化旅游市場促銷,有力地推動了旅游發展。重點建設了湯旺河國家公園、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西嶺生態旅游度假區、梅花河山莊旅游度假區、五營國家森林公園等一批旅游項目,累計投入資金6億元,有效提昇了一批重點景區的精品化程度。

  積極推進旅游新業態項目,自駕車、房車、航空旅游項目相繼落戶。舉辦了“黑龍江伊春國際森林生態旅游節”、“世界藍莓小姐大賽總決賽”、“森林音樂會”、“六國國際女子冰壺賽”等大型節事活動,進一步提昇了伊春的旅游知名度,舉辦了“森林冰雪歡樂節”等系列冬季主題活動,使冬季旅游持續昇溫。進一步加大了市場營銷力度,在主流媒體投放大量伊春旅游廣告,多次召開伊春旅游產品推介會,增強了伊春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增強旅游從業人員素質,提高了伊春旅游服務質量和水平。預計全年接待旅游者482萬,實現旅游收入35.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8%和40.5%。

  (二)森林食品業異軍突起

  圍繞食用菌、山野果、山野菜、動物食品、保健食品、礦泉水六大系列森林食品產業,走龍頭帶基地、基地連千家的產業化發展之路,森林食品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一是基地規模得到擴張。建立保護型、改培型、繁育型、野化型基地235個。特別是藍莓產業全方位推進,五營九天、朗鄉營林中心、帶嶺科研所三處藍莓苗木繁育基地組培繁育能力達到4000萬株,人工種植面積突破1萬畝,加工能力達到2萬噸,“353”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二是龍頭企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56家;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19家,帶動農戶1.5萬戶;全市獲省著名以上商標數達到11個,156個產品獲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積極打造品牌,已有36家企業的100多種產品統一使用“小興安嶺大森林”集體商標。在全國建立經銷點、代銷點960處;建立出口基地5000畝,赴俄農業開發面積達到13.9萬畝。三是食用菌產業素質穩步提昇,生產規模達到6億袋。落實食用菌替代料栽培181.5萬袋,同比增長65%;在15個區(局)推廣應用了崔忠偉高效節能滅菌鍋,覆蓋率達71%。立體發展林中經濟,全市紅松果嫁接6053畝,栽培山野菜180畝,采集山野菜15394噸,養鹿2.3萬只、野豬2萬頭、蜂3.4萬箱。

  (三)生物藥業(北藥)勢頭向好

  一是突出抓好藥材生產,提昇基地建設水平。針對我市北藥產業現狀,結合外地經驗和國內藥材市場行情,提出了“主打平貝、穩定五味、保住人參、嚴管稀貴、積極發展適銷對路品種”的藥材生產思路,調整種植結構,藥材生產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2011年,全市建有不同類型的藥材種植改培基地和藥用動物養殖基地96個。其中,省級基地6個,市級基地21個,縣(區)級基地69個。藥材種養大戶193戶,30%以上的藥材生產基地都按照GAP標准管理生產。形成了以“平貝、五味子、刺五加、人參、水飛薊、黃?和蜂、鹿、林蛙”等20多個骨乾品種,實行野生藥材區域改培與人工栽培相結合,商品基地與種源繁育基地發展相結合,野生改培與農田、庭院種植相結合的生產形式,整體藥材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二是突出項目建設,增強了產業發展後勁。葵花藥業集團(伊春)有限公司擴產改造項目,完成投資6120萬元,完成了前處理車間設備調試,固體制劑及口服液車間、脂肪乳注射液車間的主體施工;格潤藥業的產業化建設項目,投資1.1億元,完成了處理、固定及口服液等車間的主體施工,正在進行內部裝修。全市有7戶制藥企業,8戶森林保健品企業,可生產中藥、西藥、森林保健品三大類、12個劑型、247個品種。有國家級新藥4個、部優產品1個、省優產品4個、國家中藥保護品種6個。醫藥企業全部通過了國家GMP改造和第二輪復檢,累計投入改造資金1.5億元,改擴建面積5.3萬平方米,購置新設備800臺(套),生產能力達到5億元以上。三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優勢,突出了新產品開發。葵花藥業(伊春)公司新開發的普藥活絡消痛片、腦得生片、小兒咳喘靈顆粒、桑菊感冒片已鋪向市場。伊春藥業公司,研發芩暴紅止咳分散片已獲得生產批件,北豆根分散片正在審評。該公司的天然藥物多利欣膠囊現已申請通過門診做Ⅱ期臨床實驗。格潤藥業公司加快了新產品開發速度,申報了40多個品種,有10個品種獲得生產批件,已投放市場。全年完成北藥產值13.1億元;藥材種植面積18.6萬畝;林下改培藥材44萬畝;野生藥材采集1萬噸。

  (四)綠色能源業穩步發展

  以龍源風力發電、國電集團湯旺河乾流梯級電站開發,及太陽能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項目為支橕的綠色能源產業項目集群不斷發展壯大。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大力開發小興安嶺風力資源,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清潔產業、循環產業,發展低碳經濟。已建成帶嶺大箐山、朗鄉耳朵眼山、桃山小城山等9個風電場,總裝機容量35.1萬千瓦。還有一批風電場正在開展前期工作和測風。水電裝機容量達到2.5萬千瓦,太陽能光伏電池發電容量2.6萬千瓦,全市利用太陽能熱水器總集熱面積2.94萬平方米。到2020年,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力爭達到500萬千瓦,將伊春打造成中國“綠色能源之鄉”。

  (五)木材精深加工業整合提昇

  提早應對停伐對林產工業的不利影響,積極調整布局,擴大伐根生產及剩餘物利用,多渠道保障原料供應,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產品,保障了重點企業的經營發展。依托“光明集團”整合家具業,已有52戶市內家具企業與光明集團聯名聯牌發展,合作金額超過1.5億元。依托“龍鄉板業”整合人造板業,吸納5家人造板企業組建跨區人造板集團。大力推進木制工藝品產業提檔昇級,全市現有近百戶企業、5000多名能工巧匠從事木制工藝品研發生產,形成了核桃瓶、燙畫和木雕根雕三大系列、9大類300多個品種。我市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全國唯一的“中國木藝之鄉”榮譽稱號。


  三、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步伐加快

  (一)城市基礎設施趨於完善

  堅持城市建設與旅游發展同步推進,編制了《伊春市城市總體規劃》、《伊春市中心城景觀風貌規劃》和《伊春市中心城濱水區景觀規劃》。中心城區提質改造步伐加快,實施了以新興大街拓寬改造和林都大街續建為重點的10條道路及附屬設施建設,啟動了水上公園引水工程,完成了北山公園、紅松廣場的改造建設,進行了街區景觀改造,改造臨街建築33棟,改變了市區建築風格。“四區連片”進程不斷加快,湯旺河省級旅游名鎮和8個市級旅游名鎮呈現高起點、多元化、特色化、整體開發建設的態勢。城市供水、區(局)供熱等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推進,林都機場航線增加,伊綏高速公路竣工通車。紅松廣場、文化主題公園、林業中心醫院改擴建等一批公益設施已開工建設或交付使用,承辦2014年第十三屆省運會體育場館建設工作全面啟動,林業中心醫院改擴建等公益項目加緊建設。綠化、綠地覆蓋率分別達到55%和50.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27.2平方米。“四城聯創”成效顯著,相繼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建設先進市、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獎,特別是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成功掛牌,填補了林業資源型城市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成功創衛的空白。

  (二)棚戶區改造深入推進

  精心部署棚戶區改造民生工程,明確了棚戶區改造減免有關收費政策,將棚戶區改造與撤並林場(所)、實施生態移民,與四城聯創,燒柴改革同步推進,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以棚戶區改造為重點的保障性住房建設超額完成省下達的年度計劃,其中林業棚戶區改造開工建設5.2萬套,城市棚戶區改造開工建設1.2萬套,建設廉住房1.2萬套。同時,結合棚戶區改造,6家五星級酒店及高端小區、各類公寓式、便捷式酒店、家庭旅館正在加緊建設。

  (三)新林區、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

  完成新農村試點103個,新一輪星級示范村場建設紮實開展;建設農村公路3741.5公裡、飲水安全及配套工程186處;新建磚瓦房62.5萬平方米,農村住房磚瓦化率82%。撤並林場(所)小學和94所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改善,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和救助體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農村文化體育事業不斷發展。健全村民自治和林場所職工民主管理機制,鄉村“兩公開”鞏固率100%。

  四、生態科技與文化建設發展加快

  (一)開展森林和濕地生態價值課題研究

  積極探索林業資本化運作新途徑,率先進行了森林認證和森林濕地生態價值評估,委托中國林科院專家,在伊春林區開展了森林與濕地資源價值核算研究工作,在北京召開了評估報告專家評審會。積極推進生態保護合作和交流,發起、承辦了“第二屆東北亞生態(伊春)論壇”、“生態城市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中國伊春生態城市發展論壇”,“黑龍江湯旺河國家公園暨湯旺河旅游名鎮旅游發展研討會”及“森林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及其適應性管理國際研討會”等高層次研討活動,進一步創新了林業科研理論,擴大了伊春生態保護的影響。邀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專家組,積極開展林業資本化運營課題研究,探索推動林業體制機制不斷創新。進一步明晰森林資源產權,爭取實現森林資源以國有為主體的產權多元化,推進林業經營資本化,促進社會資本對林業的投入。同時,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國際友好城市聯合會主辦的“2011(首屆)百城論壇”上,我市榮獲了“城市科學發展獎”,成為我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

  (二)生態科技支持能力不斷增強

  以加強重點領域技術研發與推廣為主線,以產業項目建設為載體,把民生科技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放在科技發展的突出位置,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強化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搶佔經濟和科技競爭制高點,推動優勢傳統產業昇級和替代新興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加大了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橕力度。全年共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95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12項、市級16項、縣級66項,項目資金投入13億元,其中市級投入149.8萬元、企業自籌12億元、銀行貸款8500萬元。全市科技系統攻克了一批關乎產業發展和群眾致富的關鍵共性技術,申報專利192件,取得市以上科技成果6項,獲得市級科技進步獎24項,實現產值5億元、利稅2.2億元,為我市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橕。

  (三)開展全民環境宣傳和教育

  積極開展了環保社會宣傳活動,發出環保等新聞報道100餘篇。以環境保護“六進”(環境教育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軍營)活動為載體,開展了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教育活動,拓展了全民環境教育范圍,提高了企業員工、機關乾部、學生、居民、農民及官兵的生態環保意識,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為推進生態市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浩良河水泥有限公司、嘉蔭縣政府、友好區第一小學、伊春區衛星社區等7家單位獲省環保廳表彰,並被授予“六進”工作先進單位。指導申報省級環境教育基地3處。同時,以“愛鳥周”和“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為重點,持續開展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活動,增強了人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2011年伊春市生態建設十件大事

  1、1月1日開始,伊春林區全面停止森林主伐,木材產量調減100萬立方米,僅保留36萬立方米撫育伐,調減幅度達到73.5%。伊春林區進入了森林資源快速恢復、生態環境加速改善的最好時期。

  2、5月20日,由中國生態學學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林學會森林生態分會、中國林學會城市森林分會和市政府共同主辦的生態城市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伊春市召開,發出了《生態城市建設與可持續發展伊春倡議》,宣傳了我市森林與濕地資源價值評價成果。

  3、6月9日,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國際友好城市聯合會主辦的“2011(首屆)百城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國內外的市長、專家學者、國際友好城市組織代表300多人參會。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中國科學院組成的專家組,對全國城市進行層層選拔和評選,我市榮獲了“城市科學發展獎”,成為我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

  4、7月20日,第十一屆中國(伊春)國際森林生態旅游節暨以“綠色旋律,紅色暢想”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伊春森林音樂會在伊春舉辦。

  5、8月7日,以“建設生態城市,加快城市發展”為主題的“中國伊春生態城市發展論壇”在伊春成功舉辦,使各國專家對伊春的生態保護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6、8月8日,由國際林業研究組織聯盟、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太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網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亞太林業研究機構聯合會共同主辦,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伊春市人民政府和黑龍江森工總局承辦的“森林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及其適應性管理國際研討會”在伊春召開,美國、加拿大、法國、奧地利、比利時、韓國、肯尼亞等國家的40多位國外代表和國內科研教學機構的100多位專家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7、8月26日-28日,第二屆東北亞生態論壇在伊春召開,進一步擴大了伊春生態保護的影響力,使伊春爭取生態效益補償工作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8、9月16日,我市被國家工藝美術協會批准為國內唯一“中國木藝之鄉”,並在我市舉行授牌儀式。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常務副會長張紅,黑龍江省工藝美術協會名譽會長、原省政協主席馬國良,黑龍江省輕工聯合會會長、省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吳援朝出席授牌儀式。

  9、12月12日—16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調研組一行,在我市開展林業資本化運營課題研究。探索推動林業體制機制不斷創新,進一步明晰森林資源產權,爭取實現森林資源以國有為主體的產權多元化,推進林業經營資本化,促進社會資本對林業的投入。

  10、12月20日,國家衛生城鎮命名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我市榮獲國家衛生城市殊榮,成為全省第二個國家衛生城市。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愛文出席會議並代表我市領獎。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