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雙鴨山
搜 索
讓軟實力『硬』起來——『六大工程』推動雙鴨山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2012-02-14 10:46:03 來源:雙鴨山市人民政府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14日訊 “軟實力”透出“硬道理”,“軟實力”練成“硬功夫”, “軟實力”成就“硬環境”。今年起,我市努力實施文化塑魂、文化惠民、文化精品、文化產業、文化創新、文化人纔“六大工程”,使文化軟實力和經濟硬實力同步提昇,為建設實力、秀美、幸福雙鴨山提供新鮮活力和不竭動力。

  我市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漢魏時期已成為黑龍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滿族先祖挹婁人的發祥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市逐漸積淀形成了挹婁、抗聯、煤城、墾荒、知青“五大文化”和闖關東、北大荒、珍寶島、火炬、雙鴨山“五種精神”以及古代文化的遺址地、現代革命的教育地、人民英雄的紀念地“三個基地”。特有的歷史脈絡、文化內涵和城市符號,架構起了雙鴨山一方生機勃發、魅力四射的文化熱土。借助優勢,我市在打造硬實力的同時,突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軟實力建設,致力在文化厚土上再造“文化大廈”。

  公共文化投入不斷增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文化及相關產業蓬勃發展;文藝創作空前活躍,精品迭出;文化管理體制、文化產品結構、文化產業布局明顯改善,百姓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十一五”以來,我市始終走在文化興市的最前沿,文化軟實力在保護繼承中不斷創新發展,一大批優秀文化成果的湧現基本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文化進步的力量支橕、影響著我市經濟及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近年來,我市堅持“生態、平安、富裕、和諧”發展理念,緊緊圍繞“三步走”和“五區一城”戰略目標,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社會跨越趕超,開創了雙鴨山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城鄉面貌顯著變化、民生質量大幅提昇、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局面。全市綜合經濟實力實現了由全省後排向第一梯隊的邁進,我市先後榮獲“中國金融生態城市”、“中國最具創新力十佳城市”和“中國十佳投資創業城市”等稱號,成為龍江東部地區經濟最活躍城市。

  進一步增強文化軟實力、支橕力和影響力是建設經濟強市的內在要求。結合市委提出的“堅持‘三步走’發展戰略,以打造經濟強市為目標,加快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和‘五區一城’建設,做強做優‘七大主導產業’,加快實現綜合實力跨越提昇,城鄉區域統籌發展,‘四個文明’同步推進,努力把雙鴨山建成以實力、秀美、幸福為主要標志的現代新興工業城市”的五年發展綱領,我市深入挖掘、傳承、發展和創新民族文化,在新年之初吹響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嘹亮號角,重點推進文化建設“六大工程”,努力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加快特色文化建設步伐,進而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實施文化塑魂工程。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文化建設始終,深化黨員乾部理論武裝,佔領群眾思想陣地,全面提昇廣大乾部群眾綜合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

  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進圖書館、雙鴨山大劇院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紮實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數字電影放映等惠民工程,深入開展各具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 實施文化精品工程。深入挖掘挹婁文化、墾荒文化、抗聯文化、濕地文化、民俗文化等優勢資源,鼓勵引進埠外名家創作,努力打造3至5部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藝精品。

  實施文化產業工程。加快文化產業市場化運作、項目化發展、園區化推進步伐,重點發展文化旅游、新聞傳媒、影視動漫、工藝美術等四大產業,做強文化產業園區,做大“一節兩點”品牌,確保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高於GDP增幅。

  實施文化創新工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現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資分開和管辦分離。完成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和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創新文化傳播機制,加強媒體建設,完善網絡管理,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實施文化人纔工程。深入實施理論、新聞、出版、文藝、技術、經營管理“六個一批”人纔培養計劃,大力培育和引進各類文化人纔和文藝團隊,為文化發展繁榮提供強有力的人纔支橕。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