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5日訊 湯原縣始終將文化發展作為『三個文明』建設、提高群眾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其弘揚主旋律、傳播知識、營造良好氛圍、推動和諧穩定的作用,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努力構建公共文化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優良文化環境。
湯原作為松花江下游地區建縣最早的縣份和國家一類革命老區,人文歷史底蘊豐厚,為此湯原縣將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具有吸引力、影響力的紅色文化品牌作為建設文化強縣的重要內容全力打造。縣委、縣政府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對抗聯文化遺存情況進行了詳實的調查和考證,收集整理了大量有關抗日戰爭時期的文化遺產。編寫了《下江抗日斗爭史》、《紅色湯原》、《抗聯遺存》等幾百萬字的文史資料,確認了中共湯原縣委成立地址、夜襲湯原偽公署、黃皮溝密營等紀念地、戰爭遺址等40餘處,修繕了烈士紀念塔、陵園、夏雲階烈士碑等40餘處,建設文物館、博物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0多處。將紅色抗聯和抗聯文化具體化,開展了紅色抗聯主題系列活動,連續三年舉辦了『紅色文化藝術節』,自創評劇《紅色交通站》,自創歌曲《紅色湯原》;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書法美術攝影展覽、紅色金曲大合唱等活動。開發和保護陶溫萬戶府等文化遺址,豐富了文化內涵,形成地方特色文化。
湯原縣將地方特色文化作為旅游業的靈魂,推動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促進文化的傳承創新,為文化發展提供動力。依托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湯旺朝鮮族鄉、願海寺等自然和民俗資源,融入抗聯文化、森林文化、狩獵文化、宗教文化、冰雪文化。復原了東北民主聯軍六軍密營、校軍場等抗聯遺址,為央視一套熱播電視連續劇《松花江上》外景場地。舉辦了首屆中國·湯原生態休閑旅游節暨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開園儀式、運動亮子河—山地自行車比賽、藝術亮子河—書畫攝影詩詞比賽、『探尋紅色之旅,尋找抗聯密營』、亮子河登山節等系列活動,文化旅游呈現出繁榮發展的良好態勢。
同時湯原縣始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堅持把推進文化建設與改善民生有機結合,將文化惠民工程放在了突出位置。完成了全縣10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實現了鄉鎮綜合文化陣地全覆蓋;爭取8套鄉鎮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設備,完成了137個行政村資源共享項目,爭取價值420萬元的圖書和光碟,完成了105家農家書屋建設,覆蓋率達到77%。並將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大發展、大繁榮的基本保障,不斷加大建設力度,提昇管理和服務水平。投入資金1420萬元,建設了省級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基地——湯原博物館。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了面積達25萬平方米的鳳鳴公園,建成了佔地面積5.5萬平方米的綜合體育場和1萬平方米的健身廣場。
為了發揮文化引領作用,把握文化建設主動權,湯原縣深入開展文明單位、文明社區、文明家庭等評比活動,強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增強群眾參與精神文明建設意識;著力培育『為民、務實、高效、清廉』的機關文化,『誠信、守法、敬業、共贏』的企業文化,『和善、和睦、和美、和諧』的社區文化,『愛國、好學、健體、勵志』的校園文化,『崇商、親商、創業、富民』的商業文化,推動不同層面文化的共同發展與進步。深入開展了社區、校園、機關、企業文化活動。縣鎮社區都有各具特色的演出群體,還組建了10多個『夕陽紅』秧歌表演隊和快樂舞步健身操、1個朝鮮族演藝隊、兩個業餘民樂隊;每年都開展全縣青少年聲樂、器樂、舞蹈、演講、征文、書法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構建農村文化網絡服務體系,建立完善了以文廣新局為主管、鄉鎮文化站為中心、村文化大院為依托、農村文藝骨乾為活動主體的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網絡。湧現了剪紙、根雕、山核桃加工等文化產品,出現了朝鮮族舞蹈、勝利鄉二人轉、香蘭鎮民樂等民間藝術團體,培育了喜聞樂見的地域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