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飛機樓』現身呼蘭 雙面樓、人頭樓等老建築背後的故事
2012-02-16 07:02:50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耿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2月16日訊 由六座俄武老建築和一座水塔構成的建築群在整體布局上竟然是一座老式雙引擎飛機,千名兩層後面三層,前後建築風格截然不同的『雙面樓』。位於同一條街道兩端的兩棟老建築同屬於一種建築風格,在外觀上極為相似又各有不同,『姊妹樓』為整條街蒙上了一層童話色彩......冰城一座歐式保護老建築代表了諸如『新藝術運動』『拜佔庭』等多種建築風格,其背後也有很多動人的故事,還有,很多老建築在外形、雕塑上也具有鮮明的特點,但卻不為人們所知,這些特色為我們欣賞那些凝固的音樂增添了新的角度,也為打造冰城特色建築游提供了素材。

  位於呼蘭區建設街1號的省傳染病防治院(原省結核病防治院),在呼蘭區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其建築群就是一個『大飛機』的形狀,從天空上看尤其明顯。近日,記者在該院探訪時看到,幾棟二層小洋樓黃牆綠瓦,很有特色,由於保存得非常好,這些小洋樓根本看不出已有近60年的歷史,卻像是剛剛竣工的新建築。記者幾經周折,終於在呼蘭區建設部門找到了關於該建築群的相關圖紙,該圖紙是根據航拍以及地面測量繪制的效果圖,記者看到,在圖上,一架老式雙引擎飛機躍然紙上。該區建設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代表飛機頭的圓點就是水塔,機身和機翼分別是各科診室和相關病房。在哈市,類似建築群僅此一處。

  呼蘭區文管所孟所長告訴記者說,當時在抗美援朝期間,為了支援戰爭,保障生產,解決產業工人中嚴重流行的結核病,修建了該院。整個建築群由六棟樓房和一座水塔組成,水塔和樓房分別始建於1951年、1952年,由前蘇

  聯專家提供圖紙,1955年竣工。值得一提的是,現在不但樓房保存完好,水塔也延用至今。幾年前,該建築群已被列為哈市保護建築。

  位於南崗區一曼街253號的哈爾濱市博物館,屬於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它是一座建築特色非常鮮明的老建築,其正面為2層,後面為3層,同時,其前後兩面的建築風格截然不同,因此該建築被稱為『雙面樓』。記者在現場看到,該樓正面為灰色,有六根粗大的圓柱形廊柱,二樓有一個大陽臺貫穿樓體,窗戶呈拱形,建築風格顯得含蓄而內斂。到了樓後可以看到,此樓是建在一個斜坡上,樓房已經變成了三層。同時,前面看見的那個小灰樓已經轉換了色調,樓體顏色已經變成鮮亮的黃色。前後樓立面的門窗風格也截然不同,正面門窗基本都是圓拱形,而背面門窗則基本是長方形。還有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細節上,建築背面采用了中西結合的方式,在有的房間的門上雕刻有葡萄等水果紋飾,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門飾圖案。

  據專家介紹,該樓正面帶有仿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特點,背面則帶有拜佔庭式建築風格的特點。該樓建於1929年。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在南崗區聯發街1號和64號分別有兩座老建築,位於聯發街64號的老建築建於1900年,當時為中東鐵路副局長阿法納西耶夫的官邸。位於南崗區聯發街1號的老建築建於1904年,也是中東鐵路管理局高級管理人員的官邸,後來曾被當做幼兒園使用,現在是南崗區展覽館。

  兩棟老建築遙相呼應,相距只有數百米,在外觀上非常相似,一個最大的共同點是兩棟老建築的造型都極富變化,兩座老建築雖然有類似的特點,但在高度、體積上有又明顯的差異。南崗區展覽館工作人員任重告訴記者說,

  這兩棟樓房都是哈市的保護建築,都屬於新藝術運動風格。

  在南崗區中山路與六順街交口處,有一座老建築被稱為『人頭樓』。市文管人員表示,該建築特色非常鮮明,在哈爾濱市僅此一處。在走訪中,記者看到,在該建築正面、背面各有7個歐洲人頭像,中間5個為『全臉』,兩

  側的人頭像則為『半臉』。人頭像大小為一米見方。據該廠工作人員王佩傑介紹,文革時期,樓體上的雕像曾被人用水泥等物糊死,該廠於2004年在市規劃局名城保護處的指導下,對該處建築進行了保護性修復,聘請工匠去掉了『人頭』上的水泥覆蓋物,使『隱藏』了幾十年的『人頭』終於重見天日。

  據文管人員介紹,該樓房建於20世紀初,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現為哈爾濱鐵路局印刷廠的廠房。該建築樓層為3層,磚混結構,為新藝術運動建築風格,外部裝飾粗獷中不失細膩,牆面有大面積的玻璃窗,窗間帶有橫向條紋裝飾。2006年3月,『人頭樓』被定為哈市保護建築。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