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黑龍江省首部文物地圖即將出版 記錄全省4832處文物點
2012-02-19 12:07:24 來源:生活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哈爾濱文物地圖

  生活報2月19日訊 一個城市的文物,就是她的靈魂。透過那些歷年經月存留到如今的一杯一盤、一瓦一房,就可觸摸到這座城靈魂深處的一隅。

  龍江文物地圖,終於在2011年編制完成,歷經14年。

  320頁文稿、80多頁地圖,作為我省第一部文物地圖集,它記錄了全省4832處文物點,分為古遺址、古墓藏、古建築、古窟寺和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近現代代表性建築及其他七大類。為國家制定文物保護法規、建設部門選址及規劃設計提供了可靠依據。用省文化廳博物館處副處長胡秀傑的話說,這份地圖集的出版為考古工作人員提供了珍貴資料,它系統地反映了龍江考古和文物保護成果,是一份客觀權威的資料。

  就在《中國文物地圖集黑龍江分冊》(簡稱《黑龍江省文物地圖集》)即將出版之際,記者走近了它的編制者們。

  三個人核對千餘處文物點

  時間回到2008年夏日,炙烤了一天的太陽略帶倦意地投向道裡區西頭道街。

  一個中年男人從街這頭走到街那頭,再從那頭走回到街這頭,兩眼盯著一棟棟樓看,仿佛要洞穿每塊磚瓦的身世與故事。臨街店鋪裡的生意人和出來納涼的居民早已見怪不怪。前幾年,他幾乎天天來,後來隔一段時間他還會來,每次都要在這段近二百米的路段走上幾個甚至十幾個來回,他說他在找一個二層樓。

  突然有一天,他在一個四層樓前定格,拿出一堆資料對著樓左看右看。有上了年紀的人告訴他,這裡原來還真是一棟二層樓,四層是後接的。他終於松了一口氣,掏出筆鄭重地在表格上寫下:中共滿洲省委交通局舊址。

  他,就是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文物管理部主任畢叢良。哈市1055個文物點,就是這樣被他和他的兩位同事一個一個精確地標注在一張1:17000的哈爾濱文物地圖上的。

  《中國文物地圖集》的編制,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早有醞釀,1996年年底啟動,每省一個分冊,在全國尚屬首次。從2001年起,每年出版兩個省的地圖集,2012年《黑龍江省文物地圖集》即將出版。與以往只把各地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收納入名錄相比,此次許多還未列入保護名錄的文物點也在地圖上佔有一席。

  每天凌晨2點睡覺都是早的

  畢叢良1987年從黑龍江大學歷史系畢業後被分到了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一乾就是二十多年。

  14年中,他幾乎將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在這份文物地圖上。當時,哈爾濱市文物站只有4個人做這項工作。

  匯總上來的哈市范圍內千餘處文物點的資料要求配有詳細准確的描述和照片,那段時間,人們發現畢叢良的包裡總裝著好幾份表格。那是他按照年代、類別、地域等不同分法列出的表,有標注文物資料出處的,有確認文物分類的,有核對文物點地址的。在資料出處表上,每個文物點後還要詳細標上對其描述的內容出自哪位作者哪本文獻的哪一頁,甚至哪一行。標注滿了,就再打份新的。用過多少份表格,畢叢良和同事們都記不清了。白天忙不完,晚上就拿回家整,愛人說他每天凌晨2點睡覺都早。而同事們說,每天早上第一個到單位的,一定還是他。

  去年3月,作為《黑龍江省文物地圖集》的重要部分,《哈爾濱文物地圖集》匯編成圖,涵蓋了當年的哈市7區、12縣(市),共記錄了1055處文物點。包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8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此外,還有一般不可移動文物897處(含200多處遺跡被標明已經消亡)。去年4月,畢叢良到廊坊國家地勘局設計院進行勘校。負責地圖集出版工作的人員對於畢叢良勘校後的稿樣和地圖贊不絕口,他們叮囑我省相關工作人員:把全省各地匯總上來的《黑龍江省文物地圖集》的資料都交由畢叢良負責。


 

  畢叢良向記者介紹情況

  花園街上的哈埠第一家啤酒廠

  在《哈爾濱文物地圖集》記錄的1055處文物點中,包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35處。除了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索菲亞教堂、文廟、侵華日軍七三一部隊舊址和黑龍江省博物館等大眾耳熟能詳的文保單位外,還有不少是鮮為人知的。

  8日,和畢叢良一起走在街上,聽著他如數家珍地講述,思維不時地穿越回久遠的那年那月。

  漫步中央大街,記者滿眼看到的是人們熟悉的市眼科醫院、教育書店、電業局大樓。而在畢叢良的眼裡,它們則是猶太醫院、俄國僑民會、哈爾濱口琴社的舊址。南崗區花園街1號的中國網通花園營業廳建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是俄國商人烏盧布列夫斯基創辦的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舊址,也是哈爾濱第一家啤酒廠。地段街上的地段小學原是日本朝鮮銀行哈爾濱分行,上游街的哈爾濱科學宮曾是哈爾濱商務俱樂部,匯豐照相器材商店曾是哈爾濱鐵路分局工程處……這些舊址都標注在他手中拿著的《哈爾濱文物地圖集》上。

  補錄進來的

  伊維爾教堂、道臺府

  原本此圖集的匯編是以“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成果為基礎的,由於我省圖集出版時間排後,等待期間,工作人員一直在不斷地修改和補充。

  夕陽下,透過工廠胡同一所殘破的教堂,似乎仍然可以看到其往昔的歲月:孩子們繞著教堂嬉戲,玩累了就到教堂裡聽琴師的演奏,優美的音樂回蕩在教堂上空……這個教堂就是伊維爾教堂,它是1998年被省城兩位新聞工作者發現的。經查資料,畢叢良驚喜地獲知,它竟是索菲亞教堂的“姐姐”。

  道外區道臺府的發現,也幸運地趕上了這個好機會。畢叢良說,那個青磚砌築的三進院落,帶有東、西跨院,有大堂、二堂、上房及監獄等10多棟建築。當時他們跟著居民張樹波走進道臺府時,裡面住著二百多戶人家,棚廈接得亂七八糟。

  ……

  諸如此類的新發現都被及時地補錄進了文物地圖集中,今天說起時,畢叢良仍難掩滿臉的欣喜。

  采訪結束,畢叢良要沿著霽虹橋回一曼街上的單位。起步時,他站在地段街頭,微瞇著雙眼把目光投往南崗方向片刻,那眼神帶著記者和他一起看到了當年南崗區滿洲裡街33號的東三省無線電臺、紅軍街64號的哈爾濱莫斯科商場……看到了幾十年甚至幾百餘年前哈埠的曾經。


 

  權威說法

  作為我省首部文物地圖集——《黑龍江省文物地圖集》,它系統地反映了龍江考古和文物保護成果,是一份客觀權威資料,是一份歷史記載,是一份對龍江文化的探尋和傳承。它不僅填補了我省文物保護工作的一項空白,而且對提高我省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水平,科學制定文物保護政策和規劃,發揮文化遺產在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增強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王珍珍(黑龍江省文化廳副廳長)

  記憶索引

  我省首部文物地圖歷經14年於2011年編制完成

  《黑龍江省文物地圖集》的出版將為考古工作人員提供珍貴的資料,也為國家制定文物保護法規、建設部門選址及規劃設計提供了可靠依據。地圖上的每一個文物點都是用一個個腳印踏尋核對的,地圖上每一處文物的描述都是從浩瀚的資料中一字字收集整理的。這是一份用心繪成的龍江文物圖集,也是一份用執著與熱愛凝結成的龍江文化圖集。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