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正規豆芽廠老板投幾百萬打水漂 正規軍咋就乾不過小作坊
2012-02-27 09:02:55 來源:生活報  作者:劉暢 李偉俏 汪洋 宋揚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2月27日訊 投資數百萬,一心想做大正規豆芽廠,然而不到半年的時間,曾經蹣跚滿志、選擇在“毒豆芽”泛濫之時出手的哈市兩家正規豆芽廠,目前已舉步維艱——每天產量不到萬斤,這與當初設計的每天十萬斤的數量相去甚遠。

  對於哈市先後有兩家正規豆芽廠成立的“大新聞”,本報去年9月曾進行過報道。當時,哈爾濱綠原野科技有限公司經理張建平和哈爾濱市金銀雅豆業有限公司經理王平,分別投資300餘萬和100餘萬建起兩家正規豆芽廠。如今5個月過去了,在這場“豆芽戰役”中,他們的戰果如何?前不久,張建平和王平不約而同地約記者見面,他們不僅是來吐苦水,更是來求解的。

  與先前的胸有凌雲壯志相比,如今兩人的狀態不禁讓人黯然神傷——耷拉著腦袋,滿面愁容,“我們不光是心疼幾乎打了水漂的幾百萬,關鍵是不明白,好豆芽為啥沒人認?”

  “5個月的‘慘痛’經歷,並非一無所獲。”張建平和王平苦笑著說,“它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市場營銷課——一個企業如果只是一個人在戰斗,即便有好的產品,市場不接受根本無濟於事。廠子能否健康發展,不是建個正規廠房就行的。”

  “綠原野”和“金銀雅”能否在攜傷痛再次前行?老百姓啥時能吃上放心豆芽?記者歷時一周的時間,與張建平和王平一起走市場、做推銷,並采訪業內人士。今起,本報將推出專題報道,持續關注兩家正規豆芽生產廠家的前途和命運,把脈冰城豆芽市場。


  哈市兩家豆芽廠的困惑:

  正規軍咋就乾不過小作坊?

  張建平打開育苗箱,在上面抓了一把豆芽,遞到記者的手上,然後自己又抓一把,直接放到嘴裡。“你嘗嘗,我這兒的豆芽和市場上賣的有啥區別?顏色沒那麼鮮亮,帶著少許淡黃色,入口有明顯的豆味兒,咱雖然長相不好,但口感極佳!”聽後,記者不住地點頭,十分贊成張建平所說的,當然不僅僅是因為他那誠懇且一絲不苟的態度,重要的是,這豆芽確實沒有雜味兒。

  “從去年決定投資搞一場‘豆芽革命’至今5個月,希望過後便滿是失望。我們正規軍生產的笨豆芽咋就乾不過小作坊弄的?而且也不知啥時是個頭兒。再這樣下去,我們只能認栽了。”

  “綠原野科技有限公司,張建平”,張建平的名片擺在桌上,翠綠翠綠的底色映襯著略微發黃的豆芽,“再看看吧,不行就撤了,看看再做點別的吧。”與5個月前的躊躇滿志相比,張建平和王平已經打起退堂鼓,市場不認可已讓兩人失去了信心,“就這麼撤了吧,投入那麼多資金和精力都將付之東流。不撤吧,目前根本看不到曙光。很糾結,很無奈!”

  窘境

  投產5個月經營慘淡回本都難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綠原野”與“金銀雅”這兩家專門做豆芽的工廠負責人張建平和王平,一家家跑完手續、注冊自己的公司,填補了冰城沒有正規豆芽生產企業的空白。然而,煩惱卻接踵而至。“太慘淡了,原本計劃每天的產量是近十萬斤,現在每天的產量只有幾千斤,刨除花銷,企業想回本都難。”張建平無奈地說。

  張建平的綠原野科技有限公司位於香坊區碧園街上,在哈爾濱紡織印染廠附近,距離市區大約40分鍾車程。16日,在廠房一隅一個簡陋的小平房裡,記者見到了張建平,他的辦公室加住所其實是一個房間,屋內一張簡單的辦公桌、一張床,僅此而已。

  “去年,一場圍剿小作坊豆芽的戰役讓我動了心。”說起建廠的初衷,張建平表示,“經過市場調研,我發現哈爾濱每天的豆芽消耗量在15萬斤。做正規豆芽不僅能讓老百姓吃上放心菜,還會有商機!”租廠房、買設備……在投入三百多萬,買了日產量在近10萬斤的設備後,張建平開始了忙碌的推銷豆芽的生活。

  “去年9月4日,工廠第一天開工,這一天生產了1000斤豆芽,沒想到當天只賣了五六百斤,剩了一半全都扔了。”豆芽是老百姓餐桌上很普通的一道菜,價格低廉、千八百斤的豆芽也沒多少錢,然而,讓張建平難以接受的是,為啥好東西賣不出去?直到現在,張建平在哈市各農貿市場的份額也只有幾千斤。

  另一家正規豆芽生產企業——哈爾濱金銀雅豆業有限公司經理王平的遭遇與張建平差不多,他們自嘲地互稱“難兄難弟”。王平當時花了90萬從青島進了5臺豆芽機,加上租廠房等費用,總共投入140萬。“工廠滿負荷生產能出兩萬斤豆芽,現在一天只生產2000斤左右,多了也賣不出去。我都沒指望前期投入能回來,現在每天開門就有花銷,以現在的產量能持平就不錯了。”王平苦笑著說。


  無奈

  小作坊“添毒”“優勢”太明顯

  正規豆芽為啥打不開銷路?“我想吃放心豆芽,上哪兒纔能買到?”前去采訪張建平和王平之前,許多市民都曾提出過這樣的問題。

  “我們先算一筆賬吧。”王平說,小作坊生產的豆芽為了好看、生長快、產量大,會加入去根劑、生長激素、抗生素等五六種添加劑,只需要兩三天的時間,一斤豆子4元錢,能生出13斤豆芽,按每斤0.8元計算,能賣10.4元。而規模化生產,1斤綠豆最多出11斤豆芽,培育的時間最少要6天,還要去除水電費和人工費,以同樣以每斤0.8元計算,利潤幾乎為零。

  王平說,由於小作坊使用了各種添加劑,顏色既白又鮮亮,外表明顯比正規豆芽略黃的外表更加“養眼”。另外,小作坊豆芽放上三五天都不壞,而正規豆芽只能保存兩天,還要保持冷鏈運輸和儲存。“小作坊給經銷商提供的豆芽價格低,中間商可以從中獲利,豆芽儲存時間長,再加上常年合作的利益關系,經銷商一般都不會斷了‘老關系’,轉而接正規豆芽廠的‘新貨’。”

  “小作坊豆芽一天不除,正規豆芽就很難擠進市場。”王平說這話時顯得很激動,“有的小作坊豆芽外表與正規豆芽很像,這讓市民根本無從辨別,使得市場出現魚龍混雜的情況。此外,小作坊豆芽有價格優勢,經銷商又與小作坊積累了多年的合作關系。在利益與正規面前,經銷商往往會選擇前者。”

  批發市場:

  “豆芽雖好,我們有老關系”

  “每次去推銷的時候,我們都會跟對方介紹一下我們的情況,說明我們是正規豆芽生產廠家,有合法的手續,產品質量肯定有保證。即便是這樣,對方多半都不會買我們的賬。對方一般都會說,‘你們的豆芽好是好,不過我們有老關系,一直在別人那裡進的。”張建平說,還有一些人回答得很隱晦,他們會說,“你們這個情況我們知道,我們想再了解了解,要是准備進就跟你們聯系,你們先回去聽信兒吧。”這一句聽信兒,就讓我們等了好幾個月。還有人說,“你們的豆芽好是好,但就是價格太貴了,進你們的豆芽我就不賺錢了。”王平說,“反正說啥的都有,最後的結局就是,真正要我們豆芽的人並不多。我們手裡的幾家大客戶一般都是單位要求比較嚴,要求進貨必須要有手續和證明,能夠證明食品確實安全。管得松的,肯定不會進。”

  21日凌晨,記者跟隨王平走訪了哈市小飯店上貨較為集中的道裡區朝陽大市場和香坊區橫道市場。凌晨4點,在朝陽市場銷售豆芽的攤床前,王平向攤床老板介紹了自己企業生產的豆芽,並且重點說明了自己的企業,是哈市僅有的兩家正規企業之一,還向攤主拿出了監測報告。攤床老板在詢問了價格之後對王平說:“你們是正規的?我們咋都沒聽說過,我們都有固定的合作伙伴,沒法再進你的貨了。”

  餐飲企業:

  “進你們的豆芽我就不賺錢了”

  為了打開市場,王平和他手下的業務員只好通過“掃街”爭取終端的銷售點接受他們廠子生產出來的正規豆芽。早市、農貿市場、飯店、美食廣場都是他們推銷的對象。

  23日8時許,記者跟隨王平來到道裡區曼哈頓商廈的美食廣場。王平對記者說:“商廈客流比較大,商廈的美食廣場裡一些麻辣燙、米線類的快餐店用豆芽的量不比飯店少。”

  隨後,記者和王平來到了曼哈頓商廈美食廣場辦公室,在說明來意後,一位工作人員對王平說,美食廣場對於業戶的進貨渠道沒法約束,每家業戶進貨都有臺賬,商廈裡有工商部門管理這方面的問題,想要推銷豆芽只能廠家自己和每家業戶談。王平還是不死心,執意想讓工作人員看看他的營業執照和產品檢驗報告,但王平的要求遭到了婉言拒絕。

  從辦公室出來,王平找到美食廣場裡的麻辣燙和米線攤位,向兩位業主介紹起自己的正規豆芽。麻辣燙的攤主仔細看過王平的營業執照和檢驗報告後,對王平說:“你們的豆芽應該不錯,但是價格有點貴,如果再便宜點,可以考慮用你們的豆芽。”

  “再便宜點,我們就賠本了啊!”王平無奈地說。

  隨後,王平又來到了金太陽精品商城的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給了王平一個負責人的電話,但該負責人表示,他馬上要開會,希望王平把相關證明留下,商城會研究。

  “估計這次希望也不大。”王平說,“被拒絕的次數多了,早已經習慣了。走了這麼多家餐飲企業、市場,聽到最多的就是‘你這個東西挺好,把相關的材料留下來我們研究一下’這句話。最後,大多都沒了下文。”

  農貿市場:

  “我認沒用,老百姓不認啊”

  “老百姓吃豆芽無非是兩種渠道,一個是在飯店、麻辣燙、米線等餐飲點吃到豆芽,另一個就是到農貿市場、早夜市上買豆芽回家自己做。所以農貿市場、早夜市也是我和業務員的‘主攻方向’。”王平對記者說。

  22日一大早,記者跟隨王平來到了道外區草市街市場。在一家主營豆制品的攤床前,在說明來意後,攤主要求看看王平的相關證明。王平再次拿出了他公司的所有證明材料以及檢驗報告。仔細看過了相關材料後,攤主對王平說:“關鍵還得看你的價格是多少?給不給送貨?”王平說:“我們公司可以給你送貨,但價格肯定比現在的進貨價格稍高一些,因為我的生產成本在這擺著呢。”

  攤主無奈地搖了搖頭,“價格下不來,我認你家的豆芽,但是老百姓不認,就我一家賣你的貨,別人家價格都比我低,老百姓肯定不上我這買東西啊,那我還掙啥錢啊?”聞聽此言,盡管很無奈,王平還是在離開攤床前,主動留下了名片。

  在另外一家攤床前,王平改變了推銷策略——和攤主從價格談起。“如果你家每天銷售量夠大的話,我可以不掙錢給你送貨,成本價是多少,我就賣你多少錢。另外,在市場買貨的都是附近住的居民,用我的貨你完全可以放心。”攤主立即表示可以商量,讓王平留下電話,自己先琢磨琢磨,“價格可不能高啊,要不豆芽再好我也不能要。”


  業內人士出招:正規豆芽廠不妨主動培育終端市場

  “市場不認可,政府相關部門監管的不力,擠掉了正規豆芽生產者原本滿滿的信心。”從17日開始,記者連續一周與張建平和王平一起走市場、推銷豆芽,但屢屢碰壁。在利益和正規面前,經銷商多半選擇了前者。走訪中記者發現,無論是各大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還是企事業的單位食堂、大小餐飲企業,在進貨時都沒有要求供貨方提供任何出廠手續或證明,至於生產車間和環境如何,更是無人問津。對此,哈市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相關部門管理不力、幾同一紙空文的技術規程是致使小作坊豆芽牢牢佔領市場的主要原因。正規豆芽推廣遇阻除市場原因外,培育終端市場和暢通銷售渠道也是豆芽生產者下一步亟待修煉的“內功”。

  圍剿“毒豆芽”沈陽經驗可借鑒

  去年,沈陽全城圍剿“毒豆芽”,震驚全國。警方打掉的豆芽小作坊曝出驚人內幕:豆芽裡加獸藥、化學制劑是業內的潛規則。豆芽生產者隨後被拘留、判刑……隨後,沈陽制定了豆芽生產規程,並大力扶持豆芽生產基地,如今,放心豆芽遍布沈陽大街小巷。

  同樣是去年,哈市也掀起了一場圍剿小作坊豆芽的戰役——去年年底,由哈市農委起草,哈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批准發布的《哈爾濱市種芽菜生產技術規程》正式發布,對於種芽菜生產環境、生產設備、清潔消毒、人員要求、技術要求、產品采收、標識與包裝、有毒有害物質檢測、貯存及運輸、生產記錄等都進行了詳細規定。

  《規程》提倡和推行工廠化、規模化生產的加工方式,要求生產場地能夠滿足原料與半成品、成品的生產、貯存應嚴格分開,人流與物流分開,避免交叉污染的質量衛生要求。而在生產條件方面,加工廠家應設置與生產相適應的清洗車間、浸種車間、培育車間、成品及包裝車間和倉庫,配備相應的冷藏、貯存、防蠅、防塵、防鼠、防蟲、通風、照明、傳送、加溫及噴灌等設備。提倡和鼓勵使用先進的種芽菜生產加工設備,改善種芽菜生產加工工藝。

  據悉,《規程》發布實施迄今為止,哈市只有兩家正規豆芽生產廠家,哈爾濱綠原野科技有限公司和哈爾濱市金銀雅豆業有限公司符合生產標准。除此之外,大量豆芽小作坊仍然充斥市場。在正規豆芽廠家走向市場的同時,小作坊豆芽因成本低、有固定的銷售渠道佔據了市場大部分份額,這使得兩家正規豆芽生產廠家在與市場的磨合中舉步維艱。

  對此,哈市業內人士表示,沈陽經驗值得借鑒。

  完善三點正規豆芽可闖出一條路

  記者在一周的跟蹤采訪中發現,目前正規豆芽之所以打不開銷路,一是受價格因素的影響,中間商普遍認為正規豆芽的上貨價與小作坊豆芽相比偏高;其次,正規豆芽沒有形成大規模的銷售終端;第三,正規豆芽沒有建立品牌優勢,同樣擺在櫃臺上,老百姓無法分辨正規豆芽與小作坊豆芽的區別。

  市場上到處都是小作坊豆芽,而正規豆芽難覓蹤影,老百姓如何纔能吃上放心的豆芽?對此,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小作坊生產的豆芽因為使用添加劑因此產量高、生產周期短,且沒有人工和設備的成本,一般一對夫妻就能開一個小作坊。小作坊多在城郊接合部,不需要廠房,簡單的民宅即可,由於豆芽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了各種添加劑,生產周期和數量全都是“速成”,效益可觀。“按照《規程》的要求,規模化生產,購買設備、僱傭人員,小作坊的生產成本必然增高,而產量則會減少,生產周期將會增大。這些對於小作坊來說,成本增高,要想掙錢就得提高價格,因此,他們會主動退出市場,正規廠家則會全面佔領市場,這也正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哈市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如是說。

  該業內人士表示,市場不接受、經銷商不接受直接導致老百姓吃不到放心豆芽,癥結在於銷售終端市場沒有被有效監管。經銷商對業戶的進貨渠道無從控制,也沒有人監管,進貨時不用提供任何手續,豆芽擺上市場也沒有人對其是否含有有害物質進行檢測,因此造成小作坊豆芽充斥市場,嚴重阻礙了正規豆芽的銷路。

  “正規豆芽之所以沒有競爭優勢,市場也不認可,是因為其還沒有形成品牌意識。如果政府相關部門能夠加強對市場的監管,認真按照豆芽生產《規程》執行,為我們正規豆芽生產企業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下一步我們的企業就可以加大對終端市場的培育,走品牌豆芽生產的路線。”該業內人士說。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