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8日訊 豆芽清脆爽口、價格低廉,具有豐富的營養,是百姓餐桌上常吃的菜,深受居民喜愛。但由於豆芽菜種植生產存在大量小作坊,這些小作坊生產的豆芽,存在食品安全隱患,這制約著豆芽菜市場的健康發展。本屆哈市兩會上,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均有提案建議,加大對黑豆芽加工點打擊力度,扶持放心豆芽企業健康發展,讓放心豆芽早一天走進冰城百姓家。
兩會委員代表提案:打擊“毒豆芽”扶持正規企業
哈市政協委員楊林《關於堅決打擊“毒豆芽”黑加工點,扶持綠色產品生產企業的建議》的提案中稱,目前,哈市市場銷售的90%以上的豆芽是由黑加工點生產的具有致癌物的“毒豆芽”,一些不法加工點,受利益驅使,在生產豆芽過程中加入對人身有極大危害致癌物的催生素(保險粉)。加入催生粉的豆芽,生產周期短、個頭大、成本低,利潤可觀。
目前我國南方絕大多數城市已完成“打黑打假”讓綠色豆芽食品佔領市場的基礎工作(部分二級地市綠色豆芽食品市場佔有率達到90%以上)。
沈陽市於2011年4月份掀起打擊“毒豆芽”黑加工點規范市場的戰役。僅半月時間打掉黑加工點十幾處,十幾人受到嚴肅處理,遏制了“毒豆芽”泛濫的現象。目前沈陽市具備規模性的生產企業已達到五家以上,企業經濟效益可觀。
哈市人大代表、哈爾濱禧龍賓館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國輝的議案也關注豆芽。根據近期調查顯示,目前,哈市有兩家生產“放心豆芽”的生產廠家,但這兩家企業卻生存艱難。
據不完全統計,哈市現有豆芽菜生產加工單位、小作坊近百家,從事豆芽菜銷售的網點上千家,但規模加工只有幾家。全市每天豆芽菜需求量約為15萬斤,放心豆芽所佔比重太少。
據知情人透露,市場上銷售的豆芽大都是小作坊生產加工的。這些“藥水速生豆芽”實際上是施用化肥和激素的豆芽。一些商販往豆芽上噴灑尿素、硝銨和無根劑等有害材料。
雖然市場有大量需求,但豆芽產業難做大做強。哈市的豆芽行業無市場准入制,企業發展良莠不齊,項目建設受到制約。市場上的豆芽產品在生產環節和市場管理機制上尚不成熟,違法使用農藥、生長調節劑、非食用化工問題豆芽時有發生。
政協委員楊林建議,哈市政府及有關部門應開展打擊黑加工點的戰役舉措,制定嚴厲的獎懲條例,並規范市場制定詳細周密的計劃與措施,打擊不法商販及銷售網點。對於生產放心豆芽的企業,政府應大力扶持,給予特定的政策及條件,並組織專業人士為企業出謀劃策,制定銷售模式。
人大代表李國輝也提出,有關部門要引導豆芽企業在生產的場地、水源、豆類原料、生產銷售記錄、標識、運輸等方面完善。對豆芽菜生產進行規模化引導,並幫助加工經營單位建立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增強自律和責任意識。
“綠原野”公司經理拒絕外地公司50萬年薪聘請
2011年年底,由哈爾濱市農委起草,哈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批准發布的《哈爾濱市種芽菜生產技術規程》正式發布實施,對於種芽菜生產環境、生產設備、清潔消毒、人員要求等作出詳細規定。其中規定采收時黃豆芽和綠豆芽高度應小於12厘米,且要求生產廠商建立種芽菜生產記錄檔案,要求至少保存一年時間,以便檢查和追溯。至此,哈市豆芽生產將有規可依。
本報2011年12月23日報道《地產好豆芽開始挑戰毒豆芽》中提到,哈市綠原野股份有限公司去年4月投資300萬元引進國內先進設備,建造綠色豆芽產品生產基地,並經省級及國家有關部門檢驗後,完全符合標准要求。然而該生產周期較長,成本較高,市場上受“毒豆芽”的影響,百姓很難區分綠色食品。加之有關政府部門監管力度不夠,對於黑加工點及銷售網點打擊措施不完善,使之該公司生產的綠色產品市場銷售嚴重受阻。
近日,“綠原野”公司經理張建平接到沈陽豆芽企業的聘任電話。沈陽一家豆芽生產企業看到了報道,在電話裡詳細詢問了“綠原野”企業情況,對其豆芽技術非常信任,當即邀請他到沈陽考察,並以50萬年薪聘請他到沈陽當企業副總,主抓企業的豆芽生產管理。可是張建平卻婉拒了高薪邀請。
“在那邊正規豆芽企業乾得很紅火,而我們這邊卻少有問津。”17日,張建平告訴記者,沈陽豆芽生產有“門檻”,小產量的會被拒之門外。哈市的豆芽廠雖然效益不好,但這樣離開很不甘心。
目前,他正著手擴展銷售渠道,他期待哈市出臺芽菜的生產標准後,政府部門能重視豆芽行業,讓放心豆芽走上百姓餐桌。
部門回應:聯合整治豆芽“黑作坊”
哈市農委農產品監管處處長劉國洲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哈爾濱市種芽菜生產技術規程》的發布對豆芽有了規范要求,豆芽要按照標准進行生產,這為職能部門提供了執法檢查依據。
劉國洲表示,目前,農委正在幫著“綠原野”這樣的正規豆芽生產企業宣傳,擴大市場佔有率。對於資金方面,現已向政府部門提出“扶持豆芽正規企業給予資金支持”的建議,促進哈市豆芽行業健康發展。當下,農委各職能部門正在對哈市豆芽生產企業進行全面摸排,並聯合質監、工商等部門對豆芽行業進行專項檢查,對於家庭式小作坊、黑作坊將予以取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