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29日訊 2月26日,在省農墾總局建三江管局前進農場金三江糧油工貿有限公司生產廠區內,原糧正通過傳送帶源源不斷進入烘乾塔,車間內從生產線上灌裝完成的一袋袋珍珠米被碼放整齊,運往成品庫等候在鐵路專用線裝車發運。廠長王玉勇告訴記者:『今天裝車發往上海和唐山的大米共498噸。』
公司總經理王慶武介紹,去年,公司投資160萬元更新設備,生產能力由7萬噸增加到12萬噸。秋後,30名工人24小時開工,到目前已加工水稻11萬噸。農場工業科長說,前進農場稻米加工企業大小加在一起有20多家。據建三江管局經委主任孫長友介紹,近幾年來,有一批大型水稻精深加工企業『紮堆』落戶建三江,全管局稻米加工企業達150多家,形成了400萬噸加工能力的產業集群。近5年裡,稻米加工產業工業增加值由2006年的3.8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8億元,增加就業崗位1.2萬多個。
建三江管局黨委書記陶喜軍告訴記者:『建三江工業的後勁來自於農業的基礎,得益於水稻生產的規模化和均質化。』2006年,建三江管局通過『以稻治澇』,優化種植結構,水稻種植面積503.7萬畝,水稻單產1118斤,這一年,建三江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命名為『中國綠色米都』。2011年,建三江1100萬畝耕地中水稻種植面積已經擴大到950萬畝,單產達1278斤,水稻產量佔全省的四分之一,『綠色米都』名至實歸。
省農墾總局農業局局長馬德全感慨地說:『通過農藝與農機配套,良種與良法結合,建三江人把水稻種到了極致,是北大荒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突出代表。』這幾年裡,建三江管理局引進並運用了航天育種生物技術,3S、4G物聯網技術、信息化集成技術;建起一千公裡科技示范帶、16個農業科技園區;推廣了缽育擺栽、測土配方施肥、葉齡診斷管理、精准變量水肥一體化等20多項新技術;通過工廠化智能化集中浸種催芽,在全國率先實現100%統一供應芽種,並輻射富錦、同江、饒河、撫遠等周邊市縣,形成了水稻工程化設計、工廠化生產、智能化監控、集約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經營等『六化』生產模式。2011年,建三江農業科技園區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目前,全局農機總動力已達135萬千瓦,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率達98%,高於全國45個百分點。
建三江管理局率先在全國農業企業中通過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2010年5月,國家質檢總局『建三江大米』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通過專家認證。
目前,建三江已建成全國最大的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年可提供水稻原料650多萬噸,極大催生了農墾工業化快速發展,目前全局已經建成建三江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農墾總局級工業園區3個,有3家稻米加工企業晉昇為省級龍頭企業,有9家稻米加工企業晉昇為農墾總局級龍頭企業。2011年,全局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5億多元。
今年,管理局規劃實施了三年強工攻堅戰,聘請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編制《建三江地區稻谷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建三江開發區園區發展規劃》,進一步提出了『水稻加工鏈條齊全、主副產品全量轉化』的『兩全』發展目標,旨在把稻米『吃乾榨淨』,實現企業和職工效益最大化。
今年春節剛過,計劃投資近億元的洪河農場、前鋒農場鐵路專用線項目工程開始進入緊張的備料施工階段。遼寧伍峰米業集團30萬噸精深加工米糠油、發電綜合項目已建成投產,中糧集團投資2億元建設的30萬噸大米精深加工項目等20個工業重點項目紛紛落地,項目建設計劃總投資18.3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