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綏化
搜 索
綏化市北林東富工業園區五年內建成一流新城區
2012-03-01 08:16:02 來源:東北網-綏化日報  作者:魏清波 許來齊 張君實 滕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1日訊 去年11月,北林區委、區政府新一屆領導班子一上任,就開始大手筆運作東富工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工作,提出利用五年時間,把東富工業園區打造成率先發展、產業集聚,宜居宜業的一流城市新區。

  區委書記李元學與區委副書記、區長董樹春各帶一支小分隊,一邊向上協調解決園區發展的瓶勁問題,一邊跑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地區招商引資。時隔兩個多月,兩支小分隊向北林人民交上了第一份成績單:一個佔地20平方公裡的園區新藍本完成了規劃設計;12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成功簽約,落戶園區,簽約總額近15億元。這些項目建成達產後,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4.6億元,利稅3.9億元,成為拉動東富工業園區邁向新城區的強勁引擎。

  年僅4歲的東富工業園區位於綏化市城區東部。截至去年底,園區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800多萬元,完善了電力、通訊、排水、道路等基礎設施,進行了高標准綠化美化。入駐企業28家,總投資超過14.5億元,形成了以糧食食品、化工建材、生產資料等產業為主導的發展框架。

  新一屆北林區委區政府對東富工業園區的整體功能、發展重點進行了重新定位,以建設一流新城區為目標,推進土地集中、開發集約、產業集聚和能量集合,打造“五化”園區,通過園區承接新增量、培育新產業、構建城市新格局、創造發展新優勢。

  本著“建城”的理念“建園”,推進園區建設城市化。園區建設與城市發展統籌規劃,一體發展。拉大園區框架,有計劃地撤並周邊自然屯,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騰出土地資源充實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今年將再建5條道路,實現園區內主乾道路的封閉循環。

  全線暢通排水網絡,全面進行綠化、美化、香化、亮化。規劃建設教育、醫療、文化、商業、金融等各類配套服務設施,把園區打造成為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各類生產要素的聚集地。

  按功能劃分“一區六園”,推進項目擺放專業化。“一區”即集住宅小區、學校商場、衛生醫療、金融機構於一體的生活服務區。“六園”有以引進食品醫藥生產和科研企業入駐為重點的食品醫藥產業園;以傑隆生物、北方水泥等大型化工建材企業為依托,發展精細化工和建材產業的化工建材產業園;以原材料和勞動力資源為優勢吸引企業入駐的服裝紡織產業園;以建設高新技術企業集群為目標的光電產業園;以各類市場建設為重點的商貿園;以與營口港合作發展倉儲運輸業,建設濱北物流中心為重點的物流園。引進企業必須嚴格按照功能區規劃進行選址和建設。同時,設立小型企業集中區,接納投資3000萬元左右的小型企業。

  對建設、管理、服務進行統一規范,推進專業園區公寓化。分區域分產業統一規劃園區用地布局,對兩年內不能建成投產項目的用地進行轉移流動或清理收回。多元投資建設統一標准的公寓化廠房,出租、出售給企業使用。積極推廣應用節能降耗的先進技術、設備、材料和管理方式。對物業、安保、保潔等配套服務實行城市化管理。

  瞄准世界500強企業和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地區,開展專業化、高頻率上門招商,推進產業項目高效化。謀劃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產業鏈條長、帶動能力強的產業拉動型項目,一批符合現代產業發展方向,低能耗、低污染的生態環保型項目,一批科技含量高、財稅貢獻大、社會效益好的龍頭牽動型項目。堅持項目建設高效率,推動園區向內涵型發展。

  充分關愛園區建設過程中衍生出的失地農民,推進失地農民市民化。切實解決好失地農民住房、就業、社保等現實問題,推動“農”和“鄉”向“工”和“城”躍昇。通過就業扶持機制,幫助失地農民實現身份轉變和職業轉換。把失地農民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解決長遠生計,使失地農民逐步變為“新市民”。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