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農民分工分業 勞轉完美轉型
2012-03-01 08:53:0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邢春煜 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勞轉』備忘錄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大決策,大力發展『打工經濟』,實施『走一富二』戰略。自此,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由過去分散、無序轉移進入到有組織、大規模轉移的新階段。

  2008年,針對國內用工市場和勞動力轉移形勢變化,我省啟動實施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由大量外輸就業的第一階段向促進農民專業化分工、職業化從業的第二階段的跨越轉型。

  目前,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呈現向外輸出與就近就地轉移並重、創業帶動就業的嶄新面貌,近一半的農民實現了轉移,勞務收入已佔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

  黑龍江日報3月1日訊 正值備耕時節,海林市山市鎮勝利村村民丁立勇『老忙』了——一邊要領著一伙人架大棚、支滅菌鍋、制菌種;一邊要照應自己新開的菌用物資商店。『今年我的任務就是在完善自己的食用菌種植加工銷售產業鏈的同時,組建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更多的鄉親走上創業之路。』

  作為全省首屆龍哥龍妹『百名農民創業之星』,丁立勇如今可是海林市的名人。這位22歲離開家鄉外出打工的農民,並沒有在異鄉實現夢想,反而是在家鄉的黑土地上實現了人生的價值:他精心打造的『立勇食用菌栽培基地』,已發展到擁有50餘棟大棚,100餘萬盤菇類食用菌的栽培規模,年產值130餘萬元;不僅自己富,還帶動周邊近百戶農民從事食用菌種植。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創業致富明星』。

  如今在我省已湧現出一大批丁立勇式的『明星』。伴隨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不斷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不再僅僅將目光盯向城市,而是哪裡有項目、哪裡有商機、哪裡有用工就奔向哪裡——

  五年前,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對國內農村勞動力轉移帶來的新挑戰,我省及時調整思路,啟動實施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由大量外輸就業的第一階段向促進農民專業化分工、職業化從業、創業與就業並舉的第二階段的跨越轉型。

  第二階段的跨越轉型,不僅有效破解了『金融危機』帶來的種種不利影響,還使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轉出了新亮點:一是轉移人數增速下降,勞務收入增速加快;二是向省外轉移放緩,就地就近轉移速度加快;三是向二、三產業轉移放慢,向農業農村內部轉移增長加快;四是政府組織轉移下降,依托勞務組織轉移增加;五是轉移呈現家庭化和長期化趨勢,農民創業發展勢頭強勁。

  2011年,我省共轉移農村勞動力530.7萬人,實現勞務收入407.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和14.5%;轉移勞動力月工資收入平均1760元,比上年增長37.5%。在這些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轉向省外的有146.7萬人,省內就地就近轉移的有384萬人;轉向二、三產業的有407.6萬人,轉向第一產業的有123.1萬人,分別比2008年增長2.6%和19.7%;依托各級政府組織轉移的有76.5萬人,比2008年下降25.3%;依托各類勞務中介組織轉移的有118.1萬人,比2008年增長10%。

  五年來,通過『穩外輸、擴內轉、強創業、提素質』四舉並重,我省依托陽光培訓工程不斷拓展非農涉農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分工分業、就近就地轉移,強力實施農民創業工程,鼓勵引導以創業帶動就業,農民創業熱情高漲。

  『金融危機』後,伴隨國內產業結構昇級速度加快,省內外打工工資收入差距縮小,我省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借助全省『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之機,圍繞『大農機、大水利、大科技和大合作』定位勞轉工作,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強化勞轉工作,圍繞城鎮化建設強化勞轉工作。

  ——加大陽光工程培訓力度,廣泛開展涉農技能培訓。為了讓農民離土不離鄉,實現就近就地轉移,各地大膽創新,結合各地農業產業特點和農民需求,探索了適合不同崗位、適應各行業發展需要的培訓方式方法,共對58萬農民進行了陽光工程技能培訓,其中涉農技能培訓33萬人。

  2011年,全省縣內轉移勞動力251萬人,佔轉移勞動力總數的近一半。就地就近轉移有力促進了大齡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增加。2011年全省轉移農村勞動力中50歲以上的達60.7萬人,比上年增長3.2%。

  ——實施農民創業工程。依托國家陽光工程項目,開展創業型農民培訓工作,優化農民創業政策環境,成立農民創業服務機構。2009年,我省出臺了《關於應對金融危機促進農民工穩定轉移就業和創業工作的意見》,積極為農民提供創業『一條龍』服務。至今,依托國家陽光工程項目,全省累計培訓創業型農民8080人,接待尋求幫助的創業農民5萬多人次,幫助解決實際困難28735件。

  目前,我省農民創業熱情高漲,農民創業群體正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截至2011年末,全省農民創辦各類企業2.7萬個,其中資產超千萬的257個;參與創辦企業人數近8.3萬人;農民創業投資總額達123.5億元,拉動46.7萬農民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