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市部分醫院剖腹產率高達90% 助產士黯然轉行
2012-03-02 09:08:59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作者:戴鋼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日訊 農歷『二月二』(2月23日)俗稱『龍抬頭』,這一天,我市多家醫院的產科出現新生兒出生高峰。由於預約生產的人太多,一家大型醫院不得不從凌晨3點就開始為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一家大型醫院在『二月二』這天出生的嬰兒中,只有一名產婦是在助產士的陪護下自然分娩的,其餘都是剖腹產。業內人士透露,我市一些醫院剖腹產率已經達到了90%以上。

  隨著產婦剖腹產率的上昇,很多醫院的產科裡能夠獨立完成指導產婦自然分娩的助產士的數量大幅減少。即使是仍然在產科工作的助產士,由於長期缺乏實際操作,技術水平也在下降。助產士的減少,又反過來促使產婦不得不采用剖腹產,形成惡性循環。

  『中國式』剖腹產

  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剖腹產率,設置的警戒線是低於15%,這是有充分科學依據的。只有無法正常自然分娩的孕婦,醫生纔建議剖腹產。然而,在我們身邊,更多的是『中國式』剖腹產。

  婦產科醫生告訴記者,在臨床上,只有產婦出現胎兒窘迫、產程遲滯、骨盆狹窄或胎頭與骨盆腔不對稱、胎位不正、多胞胎等指征的情況下,醫生纔會為產婦實施剖腹產手術,而據記者調查,目前我市一些醫院裡的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

  據我市一家三甲醫院產科主任介紹:『與醫學上規定的嬰兒巨大,骨盆畸形、狹窄,宮內急性缺氧,母親患有疾病耐受不住分娩,有突發事件中止妊娠等剖腹產指征相比,目前,產婦或家屬主動選擇、堅決要求剖腹產,成為施行這一手術的最主要原因。目前這種無任何指征的手術已經佔到所有剖腹產手術的半數以上』

  采訪中,剛剛在醫院生下一名女嬰的李欣悅,向記者描述了她選擇剖腹產的經過:『在醫院待產的那幾天,聽到一名產婦撕心裂肺的喊叫聲,全身都起滿了雞皮疙瘩。這種環境下容易讓人產生與其忍受十幾個小時的疼痛還不如「挨一刀」的想法。』於是在和家人商量之後,她決定放棄自然分娩,轉而采用剖腹產。

  『我身邊有六七個朋友生了孩子,只有一個是自然分娩的。剖腹產的人並不都是一開始就打算剖腹產的,而是到了醫院纔改變的想法。』李欣悅說,『這些人或是怕疼、或是圖省事,還有人是在和其他待產的產婦交流後,認為自然分娩會影響夫妻生活和諧,纔選擇的剖腹產。』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選擇所謂『黃道吉日』讓孩子降生,也成了一些產婦選擇剖腹產的理由。如大年初一、農歷『二月二』,這樣的『好日子』都成了孩子出生的『黃道吉日』。

  醫生的勸導,對產婦選擇自然分娩還是剖腹產,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一位從醫多年的產科醫生告訴記者:『分娩作為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充滿不確定性,患者和醫院都不願承擔風險。與自然分娩相比,剖腹產的風險小了很多。因而醫生都會盡量勸導產婦選擇剖腹產,從而規避自然分娩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風險。這導致了諸如胎兒相對偏大、臍帶繞頸等原來不被認為很重要的指征,成為實施剖腹產手術的「充足」理由。為了減少風險,現在有些產科醫生在對待產婦分娩的問題上采取了「寧可錯剖1000,也不能冒險1次」的原則。』

  還有一條極為重要的『理由』,是很多醫院主管者與醫生都無法拿到桌面上來談論的:一次剖腹產手術需住院一周,一次自然分娩只需在醫院裡『停留』兩三天,前者比後者要在醫院裡多花費至少3000元。一些醫院和醫生也是要講『成本核算』的,哪個的『經濟效益』更高,自然就會『推薦』哪個。作為產婦和家屬,醫生的意見往往是決定性的。

  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剖腹產率,設置的警戒線是低於15%。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的剖腹產率已經達到了46%,在我市這一比例又被大大提高,一些醫院的剖腹產率甚至達到了90%以上。

  采訪中婦產科醫生告訴記者,醫學研究表明剖腹產的嬰兒與自然分娩的嬰兒之間存在很多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會給孩子日後的健康帶來不良影響。據了解,剖腹產嬰兒的免疫力比自然分娩的嬰兒低。原因在於自然分娩嬰兒的免疫球蛋白是在臨產時,尤其是通過產道時,由於受到宮縮的擠壓而經過臍帶從母體獲得。剖腹產嬰兒沒有經過產道,免疫力及抗感染能力差,嬰兒日後生病的機會將會增加。除此之外,剖腹產的嬰兒因沒有受到過產道的擠壓,容易出現運動協調能力差、感覺統合失調癥、新生兒『濕肺癥』、小兒多動癥等問題。

  助產士黯然轉行

  在當前剖腹產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作為醫院產科重要角色的助產士卻正在逐漸淡出。記者在我市一家醫院產科了解到,這個擁有30張病床的產科,目前只有6名助產士,其中能獨立幫助產婦自然分娩的,僅有3人。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助產士的工作是陪伴產婦全程,包括肚子痛、開宮口、臨產、接生、護理新生兒……也就是說,從產婦臨產到孩子出生,一般不需要醫生的介入。這種能夠獨立完成工作的助產士,目前在我市醫院的產科裡十分缺少。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與助產士的工作風險大和勞動強度大很有關系。

  今年41歲的於潔(化名),在我市一家醫院的產科已經當了20年的助產士。她告訴記者,看似瓜熟蒂落順理成章的自然分娩過程當中,蘊藏著很多異常的危險因素,有些時候情況是瞬息萬變的,甚至對孩子和媽媽來說是分秒必爭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助產士有時所需要承擔的職業風險比醫生還要大。幾年前她曾遇到這樣一件事:當時一名產婦的情況十分正常,經過了10個小時的看產後,她開始分娩,可是在分娩過程中出現了產道裂傷。孩子出生後,這名產婦的家屬四處去告狀,說這是由於她的失職導致的醫療事故。這件事給她造成了相當大的傷害。

  與承擔的職業風險相伴,高強度的勞動同樣也讓助產士們難以招架。於潔介紹,幾乎每個助產士都患有腰椎疾病。『我們的工作時間很長,對產婦看產常常超過8小時,陪10多個小時也是家常便飯。』於潔告訴記者,產婦在分娩的幾個小時內,助產士要保持一個姿勢接生,需要斜著身體坐著並長時間保持,這是造成腰椎疾病的原因。

  一家醫院的產科主任對記者說,她的科裡曾經有5名技術非常好的助產士,都因職業風險大和勞動強度高的原因離開了。目前科裡僅有的兩名助產士還是她強行留住的,否則也早轉走了。『由於缺少助產士,那些介於剖腹產和自然分娩之間的產婦,大多都采取了剖腹產。這樣的情況,已經讓產科陷入了一個怪圈。』

  普通護士的『佔位』

  針對我市一些醫院缺少助產士的情況,記者從省市兩所衛校了解到,每年這兩所學校都會向社會輸送100多名助產專業的畢業生,完全可以滿足醫療機構對助產士的需求。既然可以滿足需求,為什麼我市一些醫院的產科裡還會大量缺少助產士呢?

  黑龍江省衛生學校臨床學科主任李莉告訴記者,該校很多高級助產學專業的畢業生,畢業後並沒進入醫院的產科病房,而是被分到了普通病房當護士。究其原因,她說,首先是近年來醫院產科的剖腹產率越來越高,對助產士的需求下降。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每家醫院的產科都是醫院中經濟效益較好的科室之一,科室內的普通護士不願離開,新畢業的助產士也進不去,這就是大家常說的『佔位』現象。

  除此之外,助產士畢業後無法進入一些大型醫院也與其用人制度有關,目前我市一些大型醫院招收護理人員都要求具有本科學歷,但我國目前對助產士培養的最高學歷只有大專,在本科學歷教育層面只有助產方向,而沒有專業。因此,大專或中專學歷的助產士畢業後無法達到醫院要求的學歷水平而被拒之門外。李莉說:『即使有省內醫院來招助產士,招聘的人數也少得可憐。相反,一些外省市的醫院產科對我們學校培養出來的助產士卻十分認可,每年都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被南方一些經濟發達省市的醫院招走。』

  讓助產士回到產房

  根據衛生部1978年發布的《綜合醫院組織編制原則》,應該『助產士與婦產科病床之比為1?8—1?10。每6名護理人員(助產士)增加替班1名。』在這部《原則》中明確提及了助產士與產科病房之間的比例。此後的33年間,國家衛生主管部門對醫院的護理標准又進行了多次改動,但始終再未提及醫院中助產士的配置比例。

  這個33年前的規定,並未對醫院助產士配備人數產生明顯的指導效果,這也正是記者在采訪中遇到的很多醫院產科中普通護士比助產士多出幾倍的原因。業內人士指出,這個規定中『助產士與婦產科病床之比為1?8—10。每6名護理人員(助產士)增加替班1名』的配置比例,今天來看,應該也是合理的。

  采訪中李莉說:『現在應該是將產科還給助產士的時候了。』由於缺少規定的制約,一些醫院產科內的崗位被大量普通護士佔據,助產士無法進入,導致一些本可以自然分娩的產婦,在醫生的勸說下改成了剖腹產。

  醫院缺少能夠獨立完成工作的助產士,產科裡的高剖腹產率無法降下來。大量產婦采取剖腹產,醫院中的助產士得不到鍛煉,技術水平下降,這樣的循環在產科裡形成了一個怪圈。

  如何破解這個怪圈?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產科主任蔡雁認為,要想提高自然分娩率,首先產婦要轉變觀念,提高信心,醫院要向全社會提倡自然分娩對孕婦和嬰兒都有利的觀念。產科醫生和護士要不斷提高處理自然分娩的技術和技能,這是提高自然分娩不可缺少的技術支持。針對目前很多醫院的產科都存在助產士不足的現象,哈醫大四院已經開始著手培養和提高助產士技能。

  核心觀點

  業內人士建議:目前剖腹產的費用一般要比自然分娩高出3000元左右,應該先從手術費用上制定政策。譬如提高自然分娩的報銷比例,降低剖腹產的報銷比例,鼓勵產婦選擇自然分娩。對醫院采取獎懲措施,自然分娩率高有獎勵,剖腹產率高不獎勵甚至懲罰,都可以有效降低畸高的剖腹產率。另外,還可以借鑒其他省市的一些做法,譬如上海市從2009年開始試行『產科一貫制』,孕婦對順產的信心大為增強,剖腹產率降低了15%。還有一些省份對降低剖腹產率下達硬性指標,個別地方甚至表示如果不達標將取消醫院的產科設置等。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