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4日訊(於海霞 記者 高長利)“院子裡邊養豬養雞、房前屋後栽花種樹、打工忙田兩樣不誤、勞務家務統籌兼顧、小本經營也能致富”,這是近年來黑龍江省同江市農民巧打時間差、發展庭院經濟、守家創業的真實寫照。
如今,同江農民的生產生活觀念在悄然的發生著轉變,改變了以往農閑時節,閑置在家,無所事事的生活態度,他們利用短暫的農閑時間,為更多的增加收入,巧打時間差不等不靠,圍繞“家”字做文章,瞄准市場行情,大力發展具有“短、平、快”優勢的庭院經濟,使方寸之地變成創收之所。
同江鎮新中村村民常連忠就是發展庭院經濟栽植平菇的典型代表,今年老常在原有的基礎上再次創新了栽植方式,不僅擴大了種植規模,而且還改善了平菇的栽植環境,給他的這些致富“寶貝”新建了兩棟200平米的保溫房,讓它們搬進了新的住所。蘑菇的新家采用保溫材料建造,而且室內還有供暖設備,溫室結構既密封保溫,又便於通風降溫,使平菇的生長時間進一步延長。常連忠高興的說:咱們有了這種保溫房了,采用通暖氣的辦法,從我們動手到結束,市場價格最高的時候,依然有平菇上市。我們的五千個菌棒就頂上別人種十?土地的收入,像我們今年新建的屋子,能裝一萬七千多個菌棒,按照同江市場現在的價格來看,今年總體看,純盈利不會低於20萬,甚至能達到24萬左右。隨著農閑人不閑的理念的不斷深入以及在老常的帶領下,全村越來越多的農民重視起了庭院經濟,這裡的農民都為這些平菇建起了保溫房,種植時間也由原來的一年兩個季度延長到四個季度,效益非常可觀。
無獨有偶,在向陽鄉也有一位致富能人,走近向陽鄉燎原村,提起李明纔可是家喻戶曉,今年53歲的李明纔念活了“豆腐經”,每天去他家買乾豆腐的人絡繹不絕。199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明纔發現乾豆腐在市場上挺暢銷,投資也不大,而且生產下來的副料還可以喂豬,搞養殖。農閑時節經過細心摸索,不斷鑽研技術。他的小豆腐房終於開張了,沒想到效益格外的好,經過幾年的研究,他熟練地掌握了從選豆、泡豆、磨漿、熬漿、點豆腐、潑漿、壓包到成品等一整套制作過程,成了乾豆腐制作的行家裡手,同時他還對傳統的生產工藝進行了技術革新,生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乾豆腐,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與此同時,李明纔還利用生產乾豆腐的副料,發展生豬養殖,形成了一個小有規模的產業鏈。2010年,他家的收入就達到了8000餘元。目前,他家乾豆腐日生產量可達40公斤,年收入達2萬餘元。
如今,農民自家的土特產行情越來越被看好。依靠農村土特產增收致富已經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一個新增長點。該市各鄉鎮也創新思路,積極服務於農民,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引導農戶發展庭院經濟,並且各相關部門齊心協力,政策、技術、培訓集中向農民傾斜,使農民發展庭院經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有效解決了農民農閑問題,進一步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