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8日訊 隨著氣候轉暖,一些輕薄、艷麗的春裝紛紛登陸我市各大商場。服裝亮眼,“價格”更加搶眼,據調查,今年春裝價格比同期漲了20%以上,有的漲幅甚至高達30%。
近日,記者走訪了哈市一些大型商場,發現新上架的服裝品牌諸如寶姿、例外、子苞米、瑪斯菲爾等,一條普通裙裝的價格就在兩千元以上,而風衣的更是賣到了五六千元。而像ONLY、艾格等價位低一點的品牌,原來400元左右一件的襯衫今年價格也漲到了600多元。另外,今年兒童服裝和體育品牌產品價格也已經平均上漲了10%到20%。
一位商場服裝部經理告訴記者,2010年,商場裡一般品牌的服裝售價以三位數為主,上千元一件襯衣、毛衫的情況只有在主打高端消費的商場纔常見,但今年所有的服裝品牌都像吃了“激素”一樣,四位數成為商場的普遍標價。
面對居高不下的服裝價格,很多消費者表示已經明顯承受不起,寧願“轉戰”空間更為廣闊的網購。那麼,到底是什麼推高了服裝價格的上漲?
某知名服裝品牌負責人指出,服裝價格上漲有兩個因素,一個是被動的,比如原材料價格上漲。在傳統的服裝加工制造成本構成中,原料成本佔到了60%—75%,加工制造成本僅佔25%左右。而現實情況在於原料成本和加工成本都在上漲。制造成本剛性上漲必然向下一個環節傳遞,直接面向終端消費者的服裝,不漲價就要虧損。還有一個是主動的,比如品牌昇級,形象塑造,這必將增加成本,所以需要漲價來彌補。
“價格是產品銷售的撒手?,這是市場的游戲規則,不少消費者因為盲從和非理性的購物習慣導致很多時候商場有打折纔去購買。”紅博商業副總經理潘韜男表示,市民喜歡買打折的商品,這導致不少商場經常進行打折促銷活動,有的商場一年裡的半數以上都在搞促銷活動,這減薄了商業利潤,使生產商成本上昇,因此服裝生產企業不得不提高標價。除了漲價,供應商和商場都沒有別的手段增加利潤。
潘韜男感慨地說,目前一些服裝的價格已經不符合實際情況,原來上漲1元錢,到了銷售終端就會漲到10元,這種離譜的價格定位也正符合了一些人“只買貴的,不買對的”的消費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