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8日訊 珍愛自然環境、重視持續發展的大慶人再次在環保工作中贏得主動。在國家PM2.5監測新政實施半年前,就將空氣中細顆粒物(PM2.5)濃度限值和臭氧(03)8小時平均濃度限值納入空氣指數監測指標內,嚴防大氣污染,讓市民呼吸最清新的空氣。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被人體吸入後會直接進入支氣管,乾擾肺部的氣體交換,引發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數據顯示,在歐盟國家中,PM2.5導致人們的平均壽命減少8.6個月。
去年8月,大慶市斥資購進PM2.5和臭氧監測設備,並於同年9月初啟動對PM2.5的監測,進行設備試運行。
在大慶市PM2.5監測啟動近半年後,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准》正式發布。歷時4年修改後,PM2.5終於寫入“國標”,納入各省市強制監測范疇。
“按照國家要求,大慶市是第二批推行PM2.5監測的城市,只要在2013年推行PM2.5監測即可。”市環保局局長楊佔鰲告訴記者,可是從今年1月1日起,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就已開始正式對大慶市環境空氣中PM2.5和臭氧進行連續監測工作,比國家要求提前了一年。
隨著“新國標”的出臺,對各個城市空氣質量要求更為嚴格。國家環保部官員在3月2日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由於PM2.5被列入了《環境空氣質量標准》,這將使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空氣質量達不到要求。
顯然,大慶不在其中。大慶市自今年1月正式連續監測開始,截至二月底共獲得120個日均值和2880個小時均值的監測數據,所有監測值均低於國家二級標准,說明大慶市空氣質量狀況良好,天天都是優良天。
據市環境監測中心站主任王紹軍介紹,最新的《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中確定,PM2.5一級標准濃度限值為≤0.035mg/m;二級標准濃度限值為≤0.075mg/m。今年1、2月份,我市環境空氣中PM2.5的月均值分別為0.039mg/m、0.034mg/m。其中,2月份處於最優天氣為17天,其餘也是良好天氣。
新聞提示
2011年,大慶市區的空氣優良率是95.6%,一年中有349天空氣質量為優或良,只有16天空氣質量為輕微污染。從這份數據上看,大慶的空氣質量並不差。
在2012年的第九次全省環境保護大會上,環保部門下決心提高空氣質量,在哈爾濱、大慶兩市先行試點,開展PM2.5監測。
那麼,PM2.5到底是什麼?大慶做好准備了嗎?
對此,記者走訪了大慶部分PM2.5監測點,並對有關專家進行了采訪。
PM2.5,到底是什麼
說起PM2.5,大多數市民恐怕還是一頭霧水,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
據市環保局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馮志國說,PM2.5,是一種非常微小的顆粒物,可以長時間在空氣中懸浮,可以透過鼻腔進入人體的呼吸系統。大氣中把空氣動力學直徑等於或小於10微米的顆粒物稱為PM10;把直徑等於或小於2.5微米的顆粒物稱為PM2.5,又稱細顆粒物。科學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氣中這種顆粒的含量,這個值越高,就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
PM2.5之所以被人們所關注,還要從2011年年末我國北方地區出現的大霧天氣說起。當時,受大霧影響,能見度不足1000米,致多個省份的高速公路被迫關閉,超過300個進京航班延誤或取消。
對此,美國駐華大使館每小時發布一次PM2.5的監測數據,數據顯示,北京的PM2.5濃度為522,由於在美國使館公布的數據中,最高數值只有500,因此不少網友驚呼“再次爆表”。
與此同時,潘石屹、鄭淵潔等關注空氣質量的知名人士通過網絡發布美國大使館監測的北京PM2.5數據,此後更有民間團體自購PM2.5監測儀監測空氣質量。一時間,PM2.5成為國人熱議的焦點話題。
“它看不見、摸不著,直徑還不到人的頭發絲的1/20。”馮副站長說,雖然人們沒有辦法用肉眼去感知PM2.5,但它就在我們身邊,比如:灰霾、大霧等異常天氣,這都是因大量煙、塵等微粒懸浮而形成的渾濁現象。
PM2.5,危害有多大
PM2.5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有著重要的影響。市氣象局有關工作人員表示,PM2.5已經成為引發灰霾天氣的重要原因。
說起PM2.5的危害,大慶油田總醫院麻醉科主任李俊並不感到陌生。他說,PM10可以監測到的顆粒物,會被擋在人的鼻子外面;介於PM2.5與PM10之間的顆粒物,能夠進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過痰液等排出體外,另外也會被鼻腔內部的絨毛阻擋,對人體健康危害相對較小;PM2.5以下的細顆粒物,直徑還不到人類頭發絲的1/20,不易被阻擋。被吸入人體後,會直接進入支氣管,乾擾肺部的氣體交換,引發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這種顆粒不能通過打噴嚏、咳嗽、吐痰等方式排出,只能沈積在肺部,經年累月,就像一顆隨時會爆炸的炸彈,時刻威脅著人們的健康。”李主任說,醫院內的手術室要求必須對空氣進行濾化處理,這樣做的原因就是為了避免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附著在空氣中的細小顆粒上,以至於造成感染。
有關專家表示,每個人每天平均要吸入約1萬昇的空氣,進入肺泡的微塵可迅速被吸收,不經過肝髒解毒直接進入血液循環分布到全身;其次,會損害血紅蛋白輸送氧的能力,喪失血液。對貧血和血液循環障礙的病人來說,可能產生嚴重後果。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統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狀動脈疾病。總之這些顆粒還可以通過支氣管和肺泡進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氣體、重金屬等溶解在血液中,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更大。人體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對PM2.5沒有任何過濾、阻攔的能力。
PM2.5,從哪裡來的
據環保部門的工作人員講,PM2.5產生的主要來源,是日常發電、工業生產、汽車尾氣排放等過程中經過燃燒而排放的殘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屬等有毒物質。一般而言,PM10主要來自道路揚塵等;PM2.5則主要來自煤炭、石油、化工等燃料的燃燒。
馮志國說,大慶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始終把環境保護放在城市發展的首要位置,完善集中供暖、提高天然氣使用率、堅持組團式的城市布局發展理念等多方面因素,都有利於提高我市的空氣質量。但是,我市機動車數量在不斷增多,汽車尾氣對PM2.5的影響不容忽視。
記者從市交警部門獲悉,到目前為止,全市機動車保有量已經超過38萬輛,而在5年前還不到18萬輛。
“汽車在方便人們出行的同時,也對周圍環境造成了破壞。”市環保局有關工作人員表示,去年,我市開始強制機動車進行尾氣檢測,並粘貼“黃綠”標,無標車輛禁止上路行駛。
PM2.5,大慶可監測
2012年2月,國務院同意發布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准》,標准中增加了PM2.5監測指標,將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開展PM2.5和臭氧監測。按照國家推行PM2.5監測的時間表推算,大慶在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之中,將在2013年開展此項監測工作。
據業內人士分析,PM2.5沒納入空氣質量評價體系以前,大慶監測並公布的是PM10,它與PM2.5的區別在於空氣中的顆粒物的直徑大小不同。PM2.5更細小,被公認對人體具有更大傷害。如果PM2.5納入空氣環境質量標准,我市的空氣環境質量等級中的“優良”天數可能會發生變化,但不會影響市民的生活質量。
“目前,市環保局每天都會通過網站對外發布市區環境,包括空氣質量等級、污染指數和首要污染物,有關數據天天都在網上公開‘晾曬’。”馮志國說,啟動PM2.5監測,就是為了能更准確地反映大氣污染濃度和污染狀況,使空氣環境質量等級、污染指數更接近於人的感官。
馮志國向記者透露,我市在2011年年底就已經開始投入資金購置監測PM2.5的技術設備,目前,大慶分別在薩爾圖區、讓胡路區、龍鳳區、紅崗區和大同區設置了監測點。
“不過,目前,大慶市對PM2.5的監測還處於調試階段。”馮志國表示,環保部門將按照省有關部署和市有關要求,對全市范圍內的空氣自動監測站進行昇級,在原有污染指標的基礎上,增加PM2.5、臭氧等指標的監測,並制定有關PM2.5監測和公布的方案,待數據監測穩定後,正式啟動PM2.5監測,公布PM2.5數據。
空氣質量狀況
空氣質量的好壞反映了空氣污染程度的輕重,它是依據空氣中污染物濃度的高低來判斷的。
空氣污染是一個復雜的現象,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空氣污染物濃度受到許多因素影響。
來自固定和流動污染源的人為污染物排放大小是影響空氣質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包括車輛、船舶、飛機的尾氣,工業企業生產排放、居民生活和垃圾焚燒等。城市的發展密度、地形地貌和氣象等也是影響空氣質量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