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燕代表在我省代表團會議現場。
東北網北京3月8日訊 (記者 曹曦 高長利) “今天是三八節,我特意穿了這件色彩鮮艷的衣服來慶祝自己的節日。”走進全國人大代表、哈爾濱億豐集團董事長馮燕的房間,記者的目光一下子就被光鮮、亮麗的她吸引了。“我喜歡明亮的色彩,這可以讓人的心情變得舒暢、愉悅。”馮燕說話的語速很快,乾淨、利落。
桌子上整齊地擺放著一摞報紙,便簽紙上寫著一段一段的文字。馮燕代表收起正在修改的一份關於教育的建議。“今年是本屆人大會議代表任期內的最後一年,我要提交的建議裡還是有跟環境有關的內容,以代表的身份,再次呼吁一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問題,讓我們生活的城市變得更潔淨、美麗。”
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問題是馮燕代表多年關注的重點,為此她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查閱、走訪、調研,在一份厚厚的建議裡,她做了十分詳細的分析、闡述。“目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年產生量約1.5億噸,其中80%來自大中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僅為50%左右,十二五期間,要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說起這個話題,馮燕打開了話匣子。馮燕說,我國生活垃圾處理主要采取填埋和焚燒兩種方式。填埋方式佔用土地資源大,焚燒處理產生的二惡英污染,一直是人們最關注,也是全國新建垃圾焚燒廠引發爭議最多的問題。經過不斷的探索,垃圾資源化再利用是目前最適合的第三種處理方式。
“全國生活垃圾處理都面臨諸多問題,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現狀仍然不容樂觀。”馮燕代表臉上浮現出擔懮的表情,她給記者看了這樣一組數據:我國縣級以上城市有3200多個,城市居民人口6.9億,如按每人年產垃圾440公斤計算,城市生活垃圾每年約3億噸。由於公眾對垃圾焚燒使居住環境質量下降有所顧慮,垃圾焚燒廠建設步伐緩慢,造成2/3的城市處於垃圾包圍之中,1/4已無垃圾填埋場可選;垃圾堆存侵佔土地超過5億平方米(約75萬畝),每年經濟損失高達300億元。同時垃圾填埋場和焚燒廠的選址建設,時常引起當地居民與政府有關部門的矛盾衝突。
“垃圾處理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和民生問題,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馮燕代表提出建議:要加大宣傳,提高百姓對垃圾處理的接受度、參與度。解決好垃圾處理及資源再利用,必須加大力度加強全民族的環境意識,充分認識到未經處理的垃圾廢棄物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大幅度提高變廢為寶的重大現實意識。建議通過各種媒體、社區、學校,積極主動開展普及生活垃圾處理知識的宣傳教育活動,緩解公眾過分懮慮情緒,增強參與意識。
——對城市生活垃圾進行科學分類,加強資源再利用的科學規劃。僅以哈爾濱為例,年產生活垃圾約120萬噸,可回收再利用的資源約有12萬噸廢塑料、9.6萬噸廢紙、0.36萬噸廢鋼鐵、2.34萬噸碎玻璃,按現行價格計算,年可創產值約4.8億元。垃圾資源化再利用是一個新興產業,充分利用生活垃圾的無限資源,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法規,建立生活垃圾資源化再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法規體系。
——加大政府監管、企業管理、公眾參與三方面的力度。建立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再利用要明確垃圾處理的主體、責任、權利、要求和規范,使垃圾處理在規范化、法制化軌道上發展,將政府行政手段直接管理轉變為依靠法制化管理。據調查,填埋方式處理生活垃圾,每噸補費貼在70-80元左右。長沙、石家莊等城市補貼費標准每噸80元,廣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相對更高一些,哈爾濱市每噸給到42元,相對較低,很難維持正常運營。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屬公益性事業,政府投入是主體,建議國家增加對環保產業,尤其是對生活垃圾處理,搞好循環經濟方面給予較大投入。同時,建議出臺生活垃圾處理補貼標准,針對高寒地區垃圾的回收及運輸成本遠高於氣候溫暖地區,應有不同補貼標准。建議給企業減免相應稅項,建立各類廢物回收制度和促進垃圾循環經濟的激勵制度。
“小時候經常拿著舊玻璃瓶換錢買糖吃,現在這種‘破爛兒換錢”的情況越來越少了。其實,就像很多事情一樣,生活垃圾處理問題也要靠社會方方面面來關注,教會孩子分類生活垃圾、推廣生化垃圾處理機等等,只要人人關注,我們生活的環境就會變得更清新、更亮麗。”希望馮燕代表在建議最後寫的這段話語能夠引得更多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