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慧熙正在收拾廢品。
東北網3月13日訊 古語有雲,勿以善小而不為。撿一個瓶子、回收一塊廢舊金屬,這對每個人都是舉手之勞;而把這樣的回收換取的錢財捐於慈善,便是人人隨手可為之慈善。“拾荒少年”孫慧熙的10年堅持,證明了一件事———最朴實真摯的點滴愛心,積累起來便是令人感動的大愛;隨手可為、人人可做的小善,積累起來便是惠及眾人的大善。少一分顧忌,多一點行動,我們的所得,將是更和諧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
日前,哈爾濱市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們收獲了一個“驚喜”———52件漂亮的新衣物。這些新衣的捐贈者叫孫慧熙,今年只有16歲,是哈三中高一17班的學生。鮮為人知的是,購置這些衣服的費用是慧熙春節期間撿拾禮花筒等舊物出售得來的。而且,撿拾舊物換錢幫貧助困,這樣的善事慧熙已經堅持了整整10年。
撿廢品換回的“愛心衣”
初見孫慧熙,記者很難把眼前這個消瘦、文靜的小男孩和“拾荒”聯系到一起。談起捐給福利院的52件新衣物,慧熙告訴記者,那是他一步一步“巡街”得來的。
大年三十,他借了一輛三輪車,在母親的陪伴下穿梭在大街小巷。見到廢棄的“鞭炮筒”,便停下來撿拾,遇到有塑料瓶等也一並回收。這樣下來,幾乎每天都能攢滿滿一車。慧熙把這些廢舊物品賣到回收站,一車至少能賣上幾十元。春節期間的忙碌,加上之前一段節省下來的錢,攢了近600元。之後,慧熙和母親一起去服裝城,精心購買了52件新衣物。3月3日,慧熙把衣物送到了市兒童福利院。
寫滿愛心的“慈善賬本”
事實上,這樣的善舉慧熙已經堅持了10年。其間每一次收入和捐出,他都仔細記錄在自己的“慈善賬本”裡。10年來,慧熙已累計捐助他人數百次,捐出近5萬元。
據慧熙講,自己選擇撿舊物捐慈善這條路,其實有些偶然的因素。小時候起,家人就一直教育他要勤儉持家、樂於助人。6歲時,他曾臨時住在農村的親戚家。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許多同齡孩子生活條件很差,那段經歷讓他很受觸動,覺得自己應該通過什麼方式幫助那些貧困的孩子和需要幫助的人。之後有一天,他跟母親到松花江邊玩,隨手從沙土裡挖出了一截鋁管,母親告訴他這可以賣錢,捐給“希望工程”。這讓慧熙很受啟發,他將鋁管和其他一些廢舊物賣了5元錢,捐出了人生中的第一筆“善款”。此後,慧熙便十分注意每天在街上隨手撿拾舊物,攢一段時間賣一次。希望工程、地震災區……幾乎每次有人需要時,慧熙都會伸出援助之手。
愛心書架溫暖艾滋孤兒
在河南省開封市上蔡縣的“中華紅絲帶家園”,有一面擺滿各類書籍、輔導材料的書架,它被人們命名為“慧熙書架”。因為,這些書籍和材料都是由遠在冰城的孫慧熙捐贈的。
2005年,慧熙偶然從電視上看到了上蔡縣艾滋病孤兒生活困難、亟需幫助的新聞,當時便想到要為這些不幸的孩子做點什麼。之後,他省吃儉用,並上街拾舊物,首筆捐出了222元———因為2與“艾”和“愛”善事諧音,他希望艾滋病孤兒們能夠在愛心支持下堅強地生活。幾個月後,他收到回信,邀請他於當年9月參加當地“紅絲帶家園”的啟幕儀式。這次經歷,更堅定了他幫助艾滋孤兒的決心。去年他從蕭紅中學畢業,便將自己精心收藏的800餘冊書籍和中考復習資料寄往“紅絲帶家園”,“慧熙書架”因此得名。
冰城拾荒少年感動中國
“幫助別人自己也能開心,需要幫助的人露出微笑,就是對我最大的回報!”對於自己選擇的路,慧熙如是說。但事實上,他的路上一直是苦樂相間的。
慧熙告訴記者,撿舊物的過程中,他常常會遭遇“尊嚴的考驗”———家人和朋友起初並不理解他的選擇,有些人還會投來鄙夷的眼神。起初他也覺得委屈,但最終幫助別人的動力還是讓他堅持了下來。而這份堅持最終贏得了社會的尊重,2008年,慧熙當選為“感動中國人物”,他的事跡在全國廣泛流傳。更可貴的是,他的慈善之路絲毫沒有影響學業,去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哈三中。盡管學業更加繁重,慧熙表示自己仍將堅持慈善之路。“我一定會好好學習,將來用更好的方式幫助他人,延續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