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市社區擁有部分管理權限 或成市民新身份坐標
2012-03-20 09:55:19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鞠紅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0日訊 目前,哈市將部分管理權限下放至社區。社區,將成為與市民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的“單位”。市民再向他人作自我介紹時,社區和社區社會組織,可能將成為他的新身份坐標。

  從去年至今,全市已有1600餘個社區社會組織相繼誕生。

  也許你有一顆熱愛公益的心,想切實幫助身邊的孤寡老人與貧困兒童;也許你有一身纔藝,想在家門口以藝會友;也許你生活困頓,但又達不到任何一項現行政策的救助標准,苦於無法與愛心人士“對接”……如今,這些都可以通過社區社會組織解決。

  也許現在的你,連自己屬於哪個社區都不十分清楚。但在不久的將來,你的就醫就學、交友娛樂等生活與精神需求,都可能在幾步之遙的社區內完成。眼下,當你身邊的“社區醫院”正在茁壯成長時,關系到你的精神及物質需求的社區社會組織,也正在四處“萌芽”。

  目前,哈市政府將部分管理權限下放至社區。社區,將成為與市民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的“單位”。市民再向他人作自我介紹時,社區和社區社會組織,可能將成為他的新身份坐標。

  從去年至今,全市已有1600餘個社區社會組織相繼誕生。

  “我也能成立一個協會嗎?”

  周佩明平均每周收到兩個注冊社區社會團體的申請。從去年8月至今,香坊區大慶街道辦事處共注冊成立了37家社區社會組織。至今,香坊區已成立917家,道裡區成立550家

  從知道“社區社會組織”這個名詞,到成為其中的一個會長,王敏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

  去年8月,王敏第一次聽到“社區社會組織”這個名詞,是社區乾部向她講解的。

  彼時,“社區社會組織”對許多哈爾濱市民來說都是陌生詞匯。前年底,哈市出臺了《哈爾濱市社區社會組織備案管理暫行辦法》。也只是在去年,“百度”百科中纔出現了這個詞條:“社區社會組織是指由社區組織或個人在社區范圍內單獨或聯合舉辦的、在社區范圍內開展活動的、滿足社區居民不同需求的民間自發組織。”

  這之前,王敏從沒想過自己能發起成立一個正規組織。

  王敏的媽媽一直集郵,常與市內一些老年集郵愛好者溝通。這群老年郵票迷有深厚的郵票知識,年輕人想學,卻又找不到和他們“對接”的途徑,因為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共同學習和交流的場地。

  這是一個一直未解決的老問題。以至於79歲的郵票迷苑賀鳴說:“我們這些人的活動能力很差了,再不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出更多的郵票迷就沒機會了。”

  機會出現在去年8月。撫順社區以提供活動場地的方式,鼓勵社區居民以個人名義成立社區社會組織。

  王敏的媽媽和“郵友”們提出,讓王敏做發起人,注冊成立社區集郵協會。

  注冊程序很簡單。只要有發起人、是15人以上團體,有固定辦公場所,有團體宗旨、章程、活動范圍等,就OK了。社區甚至還主動提供了辦公場所,在接下來的申請、填表中,社區也及時指導,並很快通過了現場考核、登記備案。

  去年9月,王敏為會長的社區集郵協會正式成立。每周二是協會的固定活動時間。由於是正規組織,王敏對協會有很強的責任心,每次活動內容都與會員討論、精心安排。王敏說:“集郵協會仿佛給我的人生打開了另一扇窗,學習郵票知識就像學到了國家發展史。”

  去年,跟王敏一樣注冊成立了社區社會組織的市民還有很多。

  周佩明是香坊區大慶街道辦事處社會事務辦的科長。她說,去年夏天,街道辦到各個社區宣傳和摸底,一個月後,各個社區就開始申報登記,情形十分火爆,平均每周收到兩個注冊社區社會團體的申請,街道辦要馬不停蹄地到相關社區考察,目前已有37家社區社會組織。

  香坊區民政局民間組織管理局沙啟雷說,社區社會組織屬於一種微型的社會組織,它的志願性高,以市民的志趣相投為基礎,別的組織替代不了它。因此,從去年這項工作啟動時申報就很踴躍。目前,香坊區已注冊成立了917家社區社會組織。

  在道裡區,這個數量幾乎每天都在變。2日,記者采訪時,道裡區是533家,但到了9日已經達到550家。道裡區民政局民間組織管理辦公室科長齊艷敏說,這個數字隨時在變。道裡區共有19個街道辦、108個社區,社區社會組織分布並不均勻,一些凝聚力高的社區成立的社會組織會多一些。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全市共注冊成立了1600餘家社區社會組織。社區社會組織快速發展的背景是,隨著我國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由政府承擔的部分社會職責逐步向社會轉移,部分管理權限下放給社區。希望能讓社區中具有影響力的人士發揮作用,增加居民與社會的交流和接觸,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提昇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能通過“興趣小組”來豐富市民的業餘生活。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我市還處在初步探索階段,現在香坊區和道裡區進展得比較快。


  “社區認同”必有一款適合我

  除慈善救助、衛生服務、老年人協會、文藝體育這些組織外,環保協會、相親協會、集郵協會和金點子協會等也不一而足。這些“必有一款適合你”的組織,讓居民在社區認同中產生“社區情結”

  1月10日,“金點子協會”在香坊區景和社區備案登記。區別於個人發起的協會,這個協會是由景和社區發起的。社區黨委書記謝威說,成立這個協會是為了打破社區的局限,加強社區間,以至於區和區之間的交流。目前共有28名會員,是香坊區、道裡區、道外區幾個社區主任和協會的會長、街道辦的工作人員。這個協會主要為加快社區發展、創新社區管理提供參考。現在,已有5名會員提出6條“金點子”,如:社區網格管理人員考核制度、社會工作協會分擔制度、協會考評獎勵機制細則等。

  景和社區共有4290戶、12190名居民,已成立了婦女維權協會、志願者協會、殘疾人協會、計劃生育協會、老年人協會、環保協會、同心歌友團、紅歌藝術團、金秋舞蹈團、歌舞藝術團、松樂舞蹈團、金點子協會共12個社區社會組織。

  齊艷敏說,道裡區按服務功能設有社會服務類、文體活動類、慈善救助類、維護權益類四大類社區社會組織,涉及教育、科技、文化、體育、衛生、社會福利等各領域。城區各街道、社區普遍建有社區慈善超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站、老年人協會、文體俱樂部等社區社會組織。

  各個社區出現什麼樣的協會,主要依據社區居民的意願和特長。比如道裡區撫順社區,有環保、關心下一代、乒乓球、相親、集郵等協會。在香坊區紅旗街道辦有兵媽媽協會。

  在社區社會組織發展較快的地方,一位市民只要想在家門口參加社會活動,很容易找到“組織”。乒乓球協會會長王教銀為此用了一句廣告形容:“必有一款適合你。”

  乒乓球協會在社區有兩個活動室、三張球臺。13個協會成員每天分時段去打球。“以前誰都不知道社區是個啥概念,現在大家都覺得社區好。”王教銀說,大家都以是撫順社區的居民為驕傲,現在乒乓球協會吸引來百餘名市民,其中不少是其他社區來的。

  社區裡的“第二人生”

  社區社會組織像一個“興趣關系網”。一些市民因加入社區組織而“開發”了生活的另一面,一些市民的困難則因這些組織而解決或緩解

  家住道外區的老李正在幫兒子籌備婚禮。“房子裝修完了,喜宴訂好了。”這個婚禮似乎與其他人的沒什麼不同,只是婚禮主角的相識平臺不那麼大眾化———新人是通過“相親協會”認識的。

  老李曾經很為兒子的婚事操心。“都快三十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我和他媽能給他介紹的都介紹過了,但認識的人有限啊,碰不著合適的。”老李的兒子是律師,忙於工作疏於找對象,弄得老李老兩口乾著急。

  轉機出現在去年的一次晨練中,老李聽說哈市有個“相親協會”。“我聽說是在政府注冊的,半信半疑,政府還管這個嗎?”老李決定親自考察,鑒別是不是設托坑錢的黑婚介。

  相親協會把每個征婚者的信息打印好,塑封掛在社區附近,每到周六、周日還到各個公園裡“巡展”。想找對象的人或其父母在現場可互留電話。在約見過5位姑娘後,小李與現在的未婚妻相親成功了。老李說:“我跟協會的會長趙師博在這之前不認識,後來聽取他的一些建議,相親成功的幾率就大了。”

  老李口中的“趙師傅”叫趙廣軍,也是遇到了子女找對象的難題纔想到當這個“大紅娘”。“現在大齡青年多,婚介市場亂。”起初,趙廣軍在兆麟公園搞相親大會,去年8月,他通過撫順社區注冊成立了社區社會組織“相親協會”。

  有了政府把關,參與者放心了。休息日在各個公園開現場相親會,平時在社區附近“掛單子”。征婚者的信息在百姓廣場掛了一冬天,現在,協會已促成了300多對。趙廣軍希望協會再壯大一些後,可以做些助養孤兒、助學貧困生等慈善工作。

  趙廣軍的“願景”在三姓社區的愛心公益協會已實現了。社區裡的小丹瑩今年獲得了1萬元來自愛心公益協會的助學金,和小丹瑩一起領到助學金的,還有社區裡的其他9名孩子。

  另一部分市民,則在社區社會組織中讓自己的特長“發揚光大”。在剛過去的這個冬天,道裡區上紅社區書畫協會在冰雪大世界舉辦了“冰雪書畫廊”作品展。去年,書畫協會還與哈爾濱工程大學學生聯誼,義務教授學生書畫。

  “官方身份”帶來的效應

  注冊後的社區組織,令居民把對個人的信任上昇為對“官方組織”的信任,更放心地參與或接受其提供的活動與幫助,也令社區社會組織發揮了更重要作用

  南崗區榮市街道辦三姓社區的愛心公益協會雖然是由社區出面注冊成立的,但卻是從一個個人發展而來的。社區黨委書記叢曉薇說,社區友聯休閑廣場的總經理楊國強常年幫扶社區內的貧困孩子,但很低調,從不接受采訪。他能和需要幫助的孩子“對接”,是因為社區乾部的推薦,完全出於對社區乾部的信任。後來,社區內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人也表達了想助學、助困的意願。社區為了發動更多人表達愛心,並讓這種幫扶能長期進行、幫出成效,而不是誰“拍腦門”的一次衝動,去年底由社區內的友聯廣場、龍電集團及其他愛心企業發起,注冊成立了這個愛心公益協會,制定了協會章程,目前有會員20餘家,都是有慈善意願的駐社區單位。

  協會的成立將愛心人士對社區乾部個人的信任,變成了對正規協會的信任。叢曉薇說,對於社區內的貧困孩子、老人,都由協會成員開會評議其是否真正需要幫助,並建立跟蹤機制,反饋幫扶效果。目前,協會共助學11人,每個孩子每年得到1萬元助學款。協會還定期捐贈實物幫助社區內的低保戶。

  “信任”和“透明”是慈善類組織發展壯大的前提。其他社區的慈善類社會組織成員也提到,正是由於這些組織通過政府審批變成“正規軍”,有了可遵循的章程,他們纔願意加入。

  目前,哈市其他區也正在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的建設,目前這1600家社區組織只是“先遣隊”。

  撫順社區黨委書記韓志榮說,社區首先要給協會准備好活動場所。撫順社區采取的是政府投入和爭取外援的方式,立足使用面積4900平方米的新社區,闢建了書畫、創作、聲樂等24個功能室,無償對社區社會組織全天候開放,還添置了電腦、電視、DVD、攝像機、鋼琴等150臺設備,無償提供給社區社會組織使用。另外,一些居民小區裡本來就有文藝團體,只不過比較松散。社區重新整合這些文化隊伍,納入規范管理。比如撫順社區的藝術團就整合了分布在各小區裡的文藝團體,現在成員達到1200餘人,從創作、培訓到演出都有專業人士。另外,很多社區都在探索建立激勵機制,表彰先進的社區社會組織,激發社區社會組織不斷發展壯大。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