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市市民聲音:工廠空地別再蓋樓 應建綠
2012-03-21 09:36:01 來源:生活報  作者:王焱麒 於鴻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3月21日訊 “哈爾濱老城區,最缺什麼?綠地!二環內退出工廠建綠,利城利民,只要政府有決心和力度,不愁老城區不見綠。”連日來,本報“哈市二環內退出工廠應建綠”的報道,在冰城讀者中引發強烈反響,眾多讀者打進電話表達了上述觀點。

  20日,哈市人大代表張宇輝等市民表示:哈爾濱市政府應該順勢而為,對二環內退出工廠進行一次摸底普查,為老城區闢建大塊綠地提供土地支橕。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在破解老城區無處可綠、沒地種樹的問題上,國內和省內的一些城市采取了退出工廠建綠的路子,取得了生態效益和城市效益的雙贏。

  哈市市民聲音:工廠空地別再蓋樓應建綠

  20日一大早,家住哈市香坊區旭昇街的王臣和樂園街的陳先生,先後致電本報熱線說:“在樂園街的東頭兒,哈電機廠的輔機廠已經搬遷三年了,前一陣子聽說這片工廠空出的地兒要建32層的高樓,我們這兒不缺樓,缺的是綠地,盼著政府能把這塊地兒整成綠地,讓跟前兒的居民有個休閑遛彎的地方。”

  當日,哈市南崗區北鴻花園小區居民劉景偉打來電話說:“我家住在哈工大科學園附近,過去這裡是老動物園,綠樹成蔭,裡面還有比胳膊粗的大丁香呢。我打小就在這兒長大,結婚後也在這兒買的房子,就是因為這裡的環境好。可你現在來看看,院裡好多大樹都沒了,一邊是老城區沒地兒種樹,一邊卻在禍害綠地,太可惜了。”

  住在哈市道裡區經緯十一道街的讀者劉偉國在熱線電話中說:“老城區內的工廠還有很多,早晚都得搬遷,倒出來的土地就應該建綠地,因為二環內的綠地實在太少了,如果蓋了樓,再花錢扒了舊房建綠地,得不償失。”

  人大代表張宇暉:上海世博園的做法可借鑒

  “過去,很多老工廠退城進郊後,哈市通行的做法是將留下的廢舊廠房集中推倒,在空地上蓋商品房或者建商業區……”哈市人大代表張宇暉說,放眼哈爾濱老城區,這樣的城建案例實在太多。比如位於道外區南極街上的一工具廠、二工具廠,建成了現在的中財雅典城。還有南極街南側的八區體育場,公共活動空間和公共綠化空間也在不斷縮小;再比如,道裡區江邊兒的原空調機廠拆遷後,建成了如今的萬達商業廣場,哈車輛廠的原址上建成了愛建社區。

  張宇暉說,這些二環內的老工廠退城進郊後,閑置空地應該保留下來種大樹、建綠地。上海世博園區的所在地,原來是江南造船廠、上鋼三廠、上海溶劑廠、南市發電廠等百年老廠的舊址,上海人就是利用這些位於黃浦江兩岸的黃金地段建造了世博園。世博會之後,這些位於城市中心區的數平方公裡的土地,為營造城市中心的綠肺提供了大量的土地儲備。從去年至今,哈市政府一再提及,除棚改房外,二環內不再建商品房,這給工廠退城進郊後留下來的空地建設綠地提供了一次千載難逢的契機,也為哈爾濱加速國家園林城建設提供了稍縱即逝的良機。如今的哈爾濱,樓盤過剩,再新建居民區必然會加劇老城區人口密度,導致交通壓力增大等問題。目前,二環內剩下的老工廠不多,原動力區和香坊區還有一些老工廠要搬到哈南工業新城,哈市應該利用退出工廠的空地建綠,讓市民有個鍛煉休憩的場所。

  張宇暉建議,哈市政府應立下這樣的規矩:今後,凡是二環內退城進郊的工廠留下的空地,只能置換為市政公共用地,並拿出至少50%用作綠化用地。


 

  鶴崗市執法局李詩倫:城中心建了4萬平方米大綠地

  4年前的夏天,因鶴崗市的老城區綠化搞得好,記者曾前去采訪。3月20日,記者電話聯系了當年擔任鶴崗市園林綠化處處長、如今是鶴崗市行政執法局副書記的李詩倫。他告訴記者,當年在鶴崗市中心看到的那塊鐵絲網圍起來的空地,如今已經建成4萬平方米的城市林地,每到夏季,楊樹、柳樹、榆樹,綠樹成蔭,市民都喜歡去那裡納涼休閑。

  李詩倫說,黑和灰,曾是煤城鶴崗的主色調,如今,一個“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園林城市已經展現在市民面前。35.93%的綠化覆蓋率,表明城區超過1/3的地方是綠樹紅花;人均12.75平方米的綠地量,表明這個城市每個4口之家就有一個面積50平方米的小花園。多年來,鶴崗綠化的做法是“一次見成效,一次成規模,一次保成活,一年上品位”。一次見成效,把鶴崗建成總量適宜、分布合理的園林城;一次成規模,使城市綠量大幅增加,使城市綠化明顯改觀;一次保成活,搶抓早春時節完成栽植任務,科學養護;一年上品位,通過規劃實現合理搭配,樹、草、花合理布局。

  建綠,在鶴崗最難攻下的“水泥堡壘”也是老城區。李詩倫說,南翼路是鶴崗老城區的黃金地段,臨近永和街的地方是兩排佔地近萬平方米的老樓,樓後是3萬平方米的荒地。提出老城區綠化“一年上品位”的當年,鶴崗市政府痛下決心,決定把這裡動遷後改造成綠地。消息一出,開發商來了,許以重金要買下來蓋樓;外商也來了,要買下建大超市……市民也來了,為政府的決策敲鑼打鼓。在蓋樓和建綠面前,政府堅持了自己的決策,一個佔地近4萬平方米的綠地建成了,並且還上了“永久性綠化公益用地”的戶口。

  李詩倫說,在2007年到2008年一年多的時間裡,鶴崗市的老城區一下子湧現出來“片林”400多處。老城區,無地可綠是鶴崗和哈爾濱一樣遇到的綠化難點。鶴崗的做法是“點、線、圈、面”的綠化規劃設計。“點”即角落綠化,市區內的閑田棄地、城市角落都要“見縫插綠”;“線”即道路綠化,城市所有道路兩側要消滅“光杆路”,實現有路就有樹;“圈”即庭院綠化,搞好房前屋後的綠化,做到有院牆就有樹牆;“面”指公園、廣場、工業廢棄地等,搞大面積綠化,進行喬灌花草相搭配的立體綠化。從“黑灰”煤城到園林城,再到森林城市,是鶴崗發展生態城市的規劃藍圖。

  專家說法:退出工廠建綠早乾早受益

  “上海捨棄了23億元的土地出讓金,闢建了相當於6個兆麟公園大的延中綠地,目前已投用了11年,如果把這塊地放在現在再決定建綠,付出的代價至少是50億元。老城區綠化,必須搶前抓早,早乾早受益,不然只能越來越難下決心。”哈市園林學會理事長馮美瑞舉例說,闢建延中綠地是上海從佔綠蓋樓走向拆樓還綠的一大轉折,哈爾濱老城區綠化應該抓住二環內退出工廠土地建綠的機會。

  哈爾濱理工大學人力資源系肖利哲教授表示,哈市要在老城區加速森林式綠化,面臨的最大難題是無處種樹,用二環內退出工廠的土地建綠,已刻不容緩。綠地多了,環境好了,還能發揮生態環境梧桐樹式的聚合效應,讓哈爾濱因為環境宜居,產生出生態效益和城市效益。

  肖利哲說,老城區樓太多、太密,會影響市民的生活質量,讓人變得越來越煩躁,漸漸失去對這座城市的熱愛,進而影響到一座城市的人纔聚集和長遠利益。“老城區綠化,是所有大城市在大城建之後都會遇到的難啃的硬骨頭,哈爾濱的老城區要搞森林式綠化,問題很多,困難很大,但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哈市政府根治了蓋樓與綠化用地爭嘴的痼疾,老城區綠化並非無處可綠,關鍵還是要下決心和做決定。”

  日前,哈市城鄉規劃局原局長張相漢說,把二環內退出工廠建成綠地,並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相關職能部門普查統計,做好土地屬性的變更,然後由規劃部門進行區域規劃和設計,接著纔能進行區域綠化和打造城區林地,但需要認識到的是,這一步早走比晚走好,因為“十年樹木”,從種下綠到享受綠,同樣需要時間讓綠地變綠蔭。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