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農民進城招『城市工』 引發市民新上山下鄉行動
2012-03-21 09:46:58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金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1日訊 春節後,哈市道外區職業介紹服務中心舉辦的首場招聘會上,來自尚志的一家農民合作社從城裡招走了16名求職者。兩個月後,這些“城市工”給這家農民合作社帶來了明顯變化。專家認為,農民合作社進城招工,標志著城鄉一體化層次提高,“農城對接”加速,使“新上山下鄉”的行動主體擴大到城市知識人口

  招聘會結束,“收獲”到的2名技術人員、6名銷售人員和8名技術工人讓尚志市家和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王經理樂得合不攏嘴:這可是從近200位應聘者中精挑細選出的16人,而且全部都是有著豐富工作經驗的“城裡人”。

  讓王經理真正高興的事情還在後面。上崗之後的短短兩個月裡,這些新來的“城市工”還沒過試用期,就一一適應了新崗位,並且迅速帶來了明顯效益。

  他們中的銷售人員很快“上手”,利用豐富的銷售經驗把這家合作社的產品推銷到了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並穩固了沈陽、長春等地的銷售渠道,使這家合作社的產品月銷量從近20噸上昇到近60噸。

  他們中的技術工人也為合作社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以往合作社的工人都是當地農民,食品生產工作經驗缺乏,常常把在田間地頭的工作方法挪到車間裡來,瞎乾、蠻乾,經常會出現殘次品或是衛生不合格的產品。這批新招收的“城市工”上崗後,嚴格按照生產操作流程作業,不但保證了產品質量,還改良了整個車間的工作秩序,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合作社來到城市“挖牆腳”

  農民為何會想到進城招“城市工”?談起這次“特別招聘”的初衷,家和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王經理說:“是被逼出來的。”

  “對農民來說,能把地種好就算本事了,哪兒還有能耐出去賣糧食,更別提買回糧食進行深加工後再賣了。”王經理說,目前農村的狀況是如果你只會埋頭種地,只能靠天吃飯,根本掙不到錢。所以2010年我們成立了合作社,硬著頭皮往前趟。成立合作社就是想將種植的谷物加工成各種食品銷售出去,達到增收的目的。想法雖好,但由於不懂如何打開銷路,合作社的銷售量一直不大。而且由於缺乏熟練的生產工人和技術人員,產品質量始終上不去,新產品研發也基本是空白。

  王經理說,合作社成立之初他就了解到,從生產、研發到銷售環節,合作社都缺乏必要的專業人纔。但在尚志市范圍內,不要說富有經驗的研發與銷售人員,就是比較專業的技術工人都很難找到。“我們的終端市場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線城市和沈陽、石家莊等二線城市,推銷人員需要長期出差在外,既要負責新產品的推廣,又要負責維護市場,搜集客戶的反饋信息。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既不了解市場,更不懂推銷技巧。此外,農民欠缺必要的社會經驗和人脈關系,難以對身處城市的終端客戶進行有效維護。”

  是朋友無意中的一句話,讓王經理對城裡人“動起了心思”。王經理說,當時他正向朋友訴說自己在經營上的苦惱,朋友突然說,你要是去哈爾濱招工,啥樣的人沒有?就怕人家不來。在場的另一位朋友說,該給的待遇都給足了,城裡人有啥不能來的?到哪兒乾不是乾呢?

  王經理聽罷回家琢磨了幾宿,決定到哈爾濱參加人纔招聘會,就算招不到最優秀的人纔,挖個“牆腳”也行。因此過完春節,他便急匆匆地來到道外區職業介紹服務中心,參加了春節後的首場招聘會。

  王經理感嘆,“‘城市工’的到來,明顯改變了企業的生產與經營面貌。”除了生產和銷售,原來基本空白的新產品研發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新招來的技術人員都是食品工程專業人員,有豐富的食品研發工作經驗,尤其擅長豆制品的研發。雖然新研發的產品還沒有大規模批量生產,但經過市場推廣後,一定會很快投入批量生產,對此王經理非常樂觀,“企業的後勁兒一定會很足。”

  “城市工”看重的是未來好前景

  市民小段是通過此次招聘會來到家和合作社工作的。他告訴記者,在招聘會上他了解到,這家合作社是依靠傳統工藝來生產豆腐和其他豆制品,他認為這很有前景。當時在招聘會上,這家合作社為他開出的條件是每月底薪2000元並包食宿,還有正常休息日和獎金,小段動了心。

  小段說,他今年28歲,從18歲開始就到各地的食品企業打工,在國內最遠到過上海,國外到過俄羅斯。但年紀越來越大,不能總在外面漂著,這家合作社離哈爾濱市區不遠,待遇也不錯。而且來這裡工作後他發現,這家農村企業很穩定,前景也不錯,連食堂也辦得好,於是他把在哈市市區的媳婦也叫來這裡工作。廠裡為了他們夫妻團圓,破例給他們夫婦一個單間居住。現在他倆十分安心地在這裡工作,並且想在風景優美、僅半個小時車程的亞布力鎮買房定居。

  技術員楊女士選擇家和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原因,也是穩定的工作和滿意的收入。楊女士今年36歲,畢業於哈爾濱商業大學食品工程專業。楊女士換過好幾份工作,可適合食品工程專業的工作一方面收入不高,另一方面可供選擇的機會也不多。今年春節剛過,楊女士在招聘會上看到了家和合作社。她十分符合應聘條件,而且對方提供的待遇也十分優越:每月底薪3000元加獎金,還包食宿。除了工作地點離家遠一些外,其餘的她都“沒挑的”。在說服了家人之後,楊女士獨自來到了家和合作社。在這裡,她的專業能力得到了施展,企業讓她負責產品的全面研發工作,她也很快帶領自己的小組研發出了一系列豆制品,就連生產中產生的豆渣也被她當作原料,制造出了一種特別新穎的休閑食品。說到這裡,楊女士非常興奮,她告訴記者,這個農村企業很有活力,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且在生活上也沒有原來想象的那麼不便,從這裡到哈爾濱有直通班車,3個小時左右就能回到家裡。現在她基本每個周末都回哈市,有時丈夫和孩子也來這裡,感受鄉村生活,每次孩子都特別興奮。


  人纔市場農村“朝陽產業”引力大

  道外區職業介紹服務中心董吉濱對記者說,他在職業介紹這個行業工作多年,幫助農民合作社進城招“城市工”是很多人越來越多的經歷。農民來招“城市工”,說明城市與農村間的人纔流動更趨向均衡化、合理化。他說,產品和客戶終端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否在城市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條件。產品叫得響,市場銷路廣,使農民合作社適應市場化需要,這些都需要專業人纔的支橕,而這些專業人纔在城裡不算“稀罕”,對合作社來說幾乎個個都相當於“千裡馬”。雖然這是農村企業小規模到城市裡來招工,但這些農村企業急需各類城裡人纔,用工量大、工作機會多,而且開出的待遇條件也較好,絲毫不亞於城市企業,所以引來許多求職者關注。董吉濱說,“如果有機會,今後我們還願意承接這類農民進城招‘城市工’的招聘。”

  去年就來城裡招聘過“城市工”的賓縣一農民水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經理說,自己的合作社為能與城市市場更好對接,招聘了一批日常管理和營銷類人纔,專攻市場營銷,實現從農村田間地頭到城市市場的無縫對接。現在合作社有六七個來自城裡的人負責產品的推廣營銷,其中既有專職人員,也有兼職人員。給他們的待遇都不錯,均為底薪1000元以上加銷售提成,乾得好的話,一個月賺個幾千元不成問題。

  但農民合作社進城招工也面臨一個重大問題,就是沒有得到一些應屆或畢業不久的大學生的認可。來自依蘭的劉麗去年從我市一高校食品專業畢業,至今仍未找到合適工作。對合作社的崗位她並不認可,“我費了那麼大的力氣纔從農村走出來,不想再回農村工作了。即使待遇差些,我也要留在城裡。”而一些家庭原本就在城裡的大學生則更不願來農村工作。

  “進城招‘城市工’是因為我們缺少相關方面的專業人纔,但想要招到合適的人並不容易。”家和合作社的王經理說,應屆大學生肯定招不上來,他們一聽說是為農村企業推銷農產品,就打起了退堂鼓。

  一從事人纔招聘多年的專家建議,農民合作社的湧現為各類城裡人纔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空間,很多在城市內發展空間很小的專業人纔能在合作社找到相當合適的崗位。而且隨著城鄉經濟一體化的加速,城鄉工作的收入水平差距已經明顯減小,甚至有很多農村企業開出的條件比城市企業還要高很多。更重要的一點是,這些農民合作社發展的都是食品加工和綠色天然食品等“朝陽產業”,多數企業都處於蓬勃發展的上昇期,有很大發展空間,一些大學生在擇業時應對此認真加以考慮。

  專家城市求職者可將目光投向農村

  近年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種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土地產出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出現,為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發揮了積極作用。據了解,我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較快,目前已經注冊登記兩萬個左右,帶動農戶約100萬戶,約佔全省農村總戶數的25%。

  然而,農民“只會種地不會賣產品”的弱點,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城市市場的對接,農民進城招“城市工”,在一定程度上使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

  哈爾濱市社科院研究員姜鷗說,農民專業合作社進城招工現象,是當今社會發展中的一大進步,這標志著城鄉一體化層次進一步提高,人纔的雙向流動將使城鄉統籌更趨合理,有助於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農城對接”加速。

  姜鷗分析,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管理者主要是由合作社內部人員擔任,其文化知識、經營管理能力、技術水平等相對較低,適應市場經濟的意識和能力不強,造成對現代農業技術、生物技術等的缺乏,更談不上國家標准在企業內部實施,及運用現代管理技術和進行市場策劃,從而導致對政府部門的依賴性增強,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合作社的進一步創新和發展。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也使得農民合作社更加需要專業技術人員、經營人員和管理者加入進來。

  省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趙瑞政說,合作社要發展壯大,關鍵是要為社員提供各種服務,充分發揮合作社的優勢,為農民解決產前、產中、產後的各種問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目標應當是實行農業生產縱向一體化,即合作社不但要從事農產品的生產,而且要從事農產品的銷售,以及創辦農產品的加工、物流、銷售企業。從某種意義上說,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的標志,就是消滅現在獨立於合作社之外的“農業龍頭企業”,使“農業龍頭企業”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的下屬企業。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管理水准不斷昇級,現有的農村人纔已無法滿足合作社的發展需要,單憑農民自身搞合作的發展形態也難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城市的優秀專業技術人纔和訓練有素的勞動力,是解決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瓶頸的關鍵所在。城市應有組織地將一些管理和營銷類人纔輸送到農村去,鼓勵城市求職者將目光投向農村。

  專家建議,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應設立相關的“合作經濟管理課題”,從理論知識上進行專業化的研究,為農民合作事業的發展培養其急需的高級管理人纔。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