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1日訊 從下面數字可以真切感受到非國有經濟對北安經濟發展的絕對影響力:個體工商戶達到8100戶,私營企業達到947戶,非國有經濟固定資產投資28500萬元,實現稅收12800萬元。 北安市非國有經濟之所以會出現投資創業熱,直接得益於該市刺激經濟增長的“綜合療法”。
整合民智打造“服務高地” 北安市在促進非國有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挖掘當地民智、民力,大力扶持非國有經濟發展,以民營方式推進市域經濟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並在解決“三農”問題上取得新突破。這個市先後出臺關於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乾意見,其中包括設立市政府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專項資金;鼓勵實施品牌戰略,凡被認定為省著名商標或省名牌產品的企業由市政府予以獎勵;加大稅收扶持力度;建立創業輔導(孵化)基地以及在民營企業用地、項目審批、行政性收費方面給予優惠等二十項優惠政策,走出了一條有北安特色的民營經濟發展新路子。
合作共贏開閘“放水養魚”
北安對民營企業的發展,由早期的“默許發展、允許發展”到現在的“鼓勵發展、助力發展”,主動向企業伸出“橄欖枝”,在土地征用、技改貼息等優惠政策上與國有企業一視同仁,對民營企業老板高看一眼,厚愛一層等措施,為非國有經濟的健康穩健發展注入活力。
該市始終堅定不移地走產業集群發展的道路,緊緊抓住現有重點民營企業,使以能源、機械、建材、食品、藥品、木制品生產加工6大特色產業為主的市域經濟蓬勃發展。引導和促進進發公司、飛龍獸藥廠、海聖彩鋼板廠等省級成長型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資金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困擾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所在。幾年來北安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擔保體系、簡化貸款程序、擴大放貸規模、減免稅金,樹立“放水養魚”理念。
創新理念突破經濟發展瓶頸
北安市經過艱難的“原始積累”後,正進入二次創業時代。人們欣喜地看到完達山乳業、海聖飼料、昌泰水泥、海聖彩鋼板廠等大企業正在做大做強,此外,該市積極做好中小企業發展載體建設工作,深入中小科技型企業創業中心和趙光鎮中小企業園區調研,幫助企業解決建設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同時,抓好市中小企業科技創業孵化中心建設,現已引入孵化企業7戶。2011年,北安市組織申報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國家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國家重點新產品等9項國家和省科技項目。加強了民營科技企業管理,積極發展省級民營科技企業。洪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安互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晉昇為省級民營科技企業。
非國有經濟的迅速崛起,在推動北安經濟效益增長、財政收入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等許多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