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排隊買豆芽折射農超對接四問題
2012-03-26 11:00:03 來源:生活報  作者:汪洋 李偉俏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3月26日訊 放心豆芽走進中央紅超市,百姓在家門口的社區店就能買到既放心又便宜的豆芽。由生活報搭建的平臺讓生產者、商家和百姓三方都受益。然而由於交通的限制,每天供應的3000斤豆芽還遠遠滿足不了眾多消費者的需求。放心豆芽在成功地實現了農超對接試點的過程中卻暴露出冰城農超對接的諸多問題。農戶和商家的信息不對接、交通限行限制運菜車的通行,農戶手中沒有經過篩選、品相不好的農產品不能擺上櫃臺,農村合作社規模化還不夠等問題,將農戶和消費者的距離拉開,導致好的農產品賣不出去,老百姓難覓放心低價菜。

   信息渠道不暢致農超對接不夠

  “自從生活報刊發放心豆芽的報道後,我每天都關注,今天終於買到放心豆芽了。”14日,中央紅超市首次售賣放心豆芽,市民李文芹在現場對記者說。中央紅超市公司經理孫熙超對這一活動感慨頗多。“作為本地經營食品的零售商家,我們一直在尋找放心食品,與放心豆芽的成功對接,得益於生活報的信息平臺。”

  一方面是生產企業的好產品賣不出去,另一方面是商家遍尋放心食品難找,問題出在哪?記者在采訪中找到了癥結——信息渠道不暢通。其實類似的農超對接平臺搭建,本報已經不是首次運作。早在去年年底,哈市光明村胡蘿卜等秋菜滯銷,農民望菜興嘆、苦於沒有市場,經本報報道後,眾多企業商家與光明村建立了購銷合作關系,家樂福超市首次嘗試,一次性采購20噸胡蘿卜,農戶將地裡的蔬菜采摘後直接運到超市,不僅省去了中間環節,還減少了運輸時間,保證了蔬菜的新鮮程度,直接降低了蔬菜采購成本和出售價格,這一活動讓農戶和消費者都得到了實惠。

  黑龍江是綠色食品大省。在去年我省召開的綠博會上記者看到,野豬肉、濕地鴨蛋、森林雞、黑森蜂蜜……這些有機綠色食品均是“養在深閨人未識”,與市場對接不夠、市場沒有份額、市民想買遍尋不到……這個瓶頸始終無法突破。

  “要想真正實現農超對接,政府應與媒體共同搭建一個信息平臺,政府獲知農戶的信息後通過媒體傳播出去,讓商家根據需求選擇合作。”省政協委員計勇凱建議。


  道路限行時間制約貨運

  在通過本報搭建的信息平臺,與放心豆芽廠家實現真正農超對接磨合的過程中,中央紅超市又遇到了交通不暢的問題。“因為交通不暢,導致中央紅超市每天的進貨量僅有3000斤。但以目前消費者的需求來看,每天供應6000斤應該沒有問題。”孫熙超說。

  中央紅集團超市有限公司配送部經理王鵬裡對記者說:“目前,我們集團超市在哈市共有近300家直營店和加盟店。現在,很多品牌連鎖超市、便利店都是開在居民小區附近,可是店址選在這些地方就會遭遇‘送貨難’。生鮮食品,特別是蔬菜,由於自身易腐爛、保鮮期短、不易貯存的商品屬性,決定了需要我們當天配送。這樣就凸顯出兩個交通限制的問題。一個問題是,超市門店開在社區內,可目前交管部門對0.75噸位以上貨車車型,部分路段實施禁行,而超市的送貨車均在1.4-1.9噸位之間。比方說,在道裡區地段街、兆麟街、尚志大街這類地段,有多家中央紅超市,可我們的貨車能通行的時間只能是凌晨1:00至4:00,其他時間均禁行,而在這個時間,這些超市還沒有開門。

  另一個問題是,相關部門規定6:30-10:00、16:00-19:30禁止我們的貨車在二環內通行的。我們一般都是在半夜從哈達裝貨完畢,凌晨1:00左右向各個門店送貨。在6:30之前我們的貨車無法將全部門店配送完,剩下沒送完的部分只能跟車駛出二環,放在公司貨櫃總部,再選擇可通行的時段再配送,這樣就不能保證生鮮食品的及時供應。”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如果交通限制的問題不解決,那麼即使本地蔬菜大量上市,與商家實現了農超對接後,仍很難保證當天將帶著露水的農產品直接配送到各個超市。

   農村合作社標准化低果蔬品相差

  “在放心豆芽進超市前,也就是去年,中央紅超市已經成為哈市農超對接的幾個試點單位之一,但那時已經開始暴露出農村合作社和超市之間對接的其他問題。”中央紅超市公司副經理徐衛國對記者說,這就是農產品的標准化問題。徐衛國說:“由於哈市的農村合作社起步晚、標准化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與‘超’的順利對接。為了保證質量,進入到超市的農產品有一套采購標准,對農藥的使用應限制種類、限制用量;對農產品的品相、重量應進行分檔分等,進而區分開價格;對農產品的包裝也應進行規范,驗收合格方可進入超市。

  徐衛國給記者舉了幾個例子,比如說梨、苹果這些論斤稱的水果,一般超市要求按個頭大小會大致分為70、75、80、85、90,5個檔位。對於葉菜長度也有一定要求。然而在實際運作的過程中,我們本地很多農村合作社和農戶對這方面的意識很匱乏,去年,有一次我到哈市周邊的一家農村合作社談對接,合作後,發現他們送來的土豆大小不一,土豆上面粘滿了泥巴,有的土豆上還帶有青色,這對超市來說很難接受。而跟他們談到這個問題時,很多農村合作社的負責人和農民都接受不了,他們覺得既然你已經買了,就得好賴全收,這讓我們感覺很為難。這些農村合作社生產的農產品無論是從種植到收割、再到篩選還都是采取人工操作,對於土豆的儲藏他們多數也使用地窖等土辦法,這種傳統生產方式與超市的現代化采購之間很難實現無縫對接。現在南方很多省市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對農戶都進行了農業標准化培訓,這種做法使得超市在與其進行對接時就很專業、快捷。”徐衛國說。

   農超對接平臺太少

  目前我省農超對接平臺少,農民接受新知識和采用新技術的主動性不強也是一個阻礙。

  孫熙超說,這些年來,我們在尋找放心食品貨源主要有兩個渠道,一個是發現放心食品基地積極與之對接,再就是我們的中央紅新農業自己的食品基地。但是與本省甚至本地的農村合作社對接過程中,還是有一些阻礙。

  孫熙超建議應該搭建多種形式的“農超對接”平臺。通過組織各類農產品交易會、農業展會、網上促銷活動,引導農業合作社與超市簽訂長期購銷合同。農業部門要積極利用產銷旺季,與商務部門組織“農超對接”推廣活動。超市同時可以開設“農超對接”產品銷售專賣區或專賣櫃臺,加大宣傳力度,擴大社會影響。建議我省進一步扶持發展一批農產品種植基地,建立農業合作社。大型連鎖超市通過簽訂采購訂單、開展基地直采,與農民建立長期、穩定、和諧的產銷聯結機制,形成農產品從農田到超市“產、供、銷”一體化的有機結合,推動傳統一家一戶的閑散農業向產業化、市場化、品牌化發展。

  孫熙超建議,要定向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培訓,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掌握市場信息,熟悉超市營銷策略,推動“農超對接”上水平。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