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綏化3月31日訊 “文化低保”,在很多地方還是新鮮事兒。可是這項惠民政策在慶安縣卻實施已有兩年,農民拍手叫好:“如今不僅物質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也愉悅了,咱農民真正過上了蜂蜜拌糖的好日子。”
近幾年,這個縣農民的日子越來越好,但離縣城較遠的鄉村卻缺少文化生活。發展鄉遠大村道崗屯離縣城35公裡,已有20多年沒看過大戲和電影了,農民總感到空落落的,乾啥都提不起精神。類似道崗屯這樣的偏僻村屯全縣就有78個。僅讓農民經濟上脫貧還不夠,還得讓他們文化脫貧,於是這個縣“文化低保”應運而生。
為讓農民看上戲,從2008年開始,這個縣組建了文工團,為農民下鄉送戲。一個文工團對農民來說那就是杯水車薪,根本解決不了啥問題,後來他們就扶持民間劇團,派出十幾名專業文化人員,輔導農民編演文藝節目,讓農民演身邊人、唱身邊事,時不時在田間地頭和院落演上一場。到2010年,全縣扶持起民間劇團32個。這些民間劇團經常承攬婚喪嫁娶和開業慶典,既得到了報酬,又給農民帶來了歡樂。去年一年,民間劇團為農民專場演出1300多場,再加上省、縣劇團下鄉送戲,為農民演出達到1400多場,平均每個偏僻鄉村一年看到3場戲。
這個縣文化部門還為民間劇團提供物資支持,給小劇團提供了300套麥克風和一些音響設備。除此之外,他們還經常舉辦農村劇團節目大賽,對於那些編演農村新人新事的節目給予重獎,這樣就更加激勵了小劇團反映火熱生活的熱情。他們演出的節目80%都是自編自演的新鮮節目,農民都說:“看劇團的演出,過足了戲癮。”
這個縣圖書室已經建到了村,但由於合村並鄉後,有些屯離村委會太遠,村裡的圖書室根本借不上勁。從前年開始,他們大力推行農民辦家庭書屋。縣關工委和文化部門為扶持農民辦好家庭書屋,采取對上爭取、部門支持等辦法,一共籌集28萬本圖書,在農村建起124個農民家庭書屋、116個文化大院、104個農民讀書點。如今,農民出門就可以進圖書室,可以坐到熱炕頭上讀書看報。
“文化低保”給貧困偏僻鄉村帶來的不僅是生活快樂和心靈滋養,還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致富經。同樂鄉的養豬大戶吳海峰深有感觸地說:“要不是讀了這些科學養豬的書,我還真弄不清楚,養豬還有這麼多說道。”以前養豬出欄起碼也得10個月,去掉成本,幾乎剩不下什麼。看了科學養豬的書,他照貓畫虎學著做,新技術一學就靈,5個月就可以育出育肥豬,成本低,出肉還多。去年他賣了近百頭育肥豬,收入近5萬元。
這個縣“文化低保”不僅滿足了偏僻村屯農民看書看戲的需要,還讓農民玩出了興趣,玩出了品位。近幾年,他們向上爭取資金800萬元,縣財政撥款800萬元,社會各界資助380萬元,全縣建起燈光球場108個、健身場所212處、小俱樂部、小劇場35個。縣裡資助鄉村電腦211臺、投影儀107套,建起信息接收站14個。農民的文化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文化低保”讓偏遠村屯面貌煥然一新,農民讀書看報的多了,賭博酗酒的少了;家庭鄰裡和睦了,斗嘴打架的少見了。農民開口說話講文明嗑,湊在一塊嘮的是科學致富經,促進了農村發展和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