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韭菜大面積減產,王成偉滿面愁容。王大波 攝
東北網4月10日訊 俗話說,4月韭菜“賽羊肉”。每年清明節一過,正是市民品嘗呼蘭雙井“頭刀”韭菜的時候,而今年市民們卻感覺雙井韭菜價格悄然上漲了,去年每斤兩元左右的“頭刀”韭菜,今年已漲到兩元四五角,甚至3元以上。
記者向多位菜販了解,他們反映說:“雙井韭菜今年遭災了,產量比往年少了近一半,菜少價自然要高。去年雙井韭菜開價每斤最高一塊五六毛,今年最少在兩塊以上,除去每斤一毛多錢的運費,我們賣兩塊四五就掙三四毛錢。”菜販們提到的雙井韭菜,產自呼蘭區雙井,該區域韭菜種植面積1萬多畝,年產量9000多萬斤,供應量佔哈市總量80%多,是哈市最大的韭菜生產基地。
8日,記者來到呼蘭區雙井街道辦事處(原雙井鎮)。辦事處主任董曉昕說,往年這個時候,販運韭菜的車輛連排成趟,而今年不但車少了,大貨車也變成了小貨車。
雙井村韭菜種植大戶王成偉告訴記者,去年他家“頭刀”韭菜割了3600斤,今年使大勁兒纔割了不到1800斤,往年兩棚裝一車,今年5棚纔湊滿一車。
新興村是雙井韭菜的主產地,韭菜種植面積1750畝。記者在韭菜大棚見到韭菜種植大戶李耀國,他家種植一?多地韭菜,約有一半絕產,另外一半也屬減產。盡管愁眉不展,但他還是向記者介紹了雙井韭菜的特點———根莖粗、葉片黑綠黑綠,吃到嘴裡甜滋滋的,無論外觀還是口感,都是外地韭菜比不了的。大前年,雙井韭菜還被農業部核准登記為“地理標志農產品”。李耀國說,大多數種植戶跟他差不多,絕產面積將近一半,剩下的也大幅減產。新興村黨支部書記、雙井韭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成義告訴記者,往年這個時候,雙井韭菜每天收割量在1.7萬斤,而今年最多纔八九千斤,產量差了近一半。
雙井韭菜種植歷史長達三十餘年,並逐漸形成了“大地越冬、立春扣棚、清明上市”的生產規律。去年冬天哈市降雪量極少,恰恰擊中了雙井韭菜生產的軟肋,重創了這個哈市最大的韭菜生產基地。王成偉說,今年立春一扣大棚,大伙兒就發現韭菜地居然裂開了大縫子,有的能伸進去手掌。大伙兒分析,一冬天沒怎麼下雪可能對韭菜生長產生巨大影響。但又沒法大量澆水,只能盼著影響越小越好。到了3月中旬,種植戶們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有一半兒韭菜根本沒發芽,發芽的也缺苗斷空。
種了30年韭菜的孫成義心疼得直拍大腿,“完了!”據了解,韭菜是多年生草本作物,正常可以采收20年。而一般種植,前3年養根基本沒收益,從第四年開始纔進入正常收割時期,而絕產地塊,相應的要“絕產”3年。
孫成義說,雙井韭菜是雙井老少爺們辛辛苦苦幾十年創出的品牌,不能眼看著垮下去,為預防災害的連續發生,他和鄉親們正研究把大棚改成溫室種植,盡管投入高了不少,但韭菜能提前半月上市,收入也會相應提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