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0日訊 (胡春陽 記者 侯巍) 人勤春來早春耕備耕忙。連日來,佳木斯市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三創”活動為載體,通過政策驅動、科技帶動和優化推動,精心組織,積極推進,把春耕備耕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確保今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1855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達到150億斤目標。
為確保實現糧食總產在去年高起點上繼續穩步提高,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目標,去年秋天這個市確立了增水稻、擴玉米、減大豆、穩定經濟作物的“兩增一減一穩”的種植結構調整思路,明確了水稻、玉米兩大高產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雙百攀昇”目標,即新增水稻、玉米兩大高產糧食作物各100萬畝,分別達到600萬畝和670萬畝的調整目標,現在全部種植計劃落實到了鄉村、農戶和地塊,並且新增水田地塊的本田整理、渠系建設等准備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春季育秧、泡田、整地可按時進行。
在轟轟烈烈的“科技之冬”活動中,全市共舉辦各類培訓班1787期,培訓各類人員40.2萬人次。培訓期間共開展廣播電視講座235講,舉辦科普展覽25場,舉辦科技大集38次,發放技術光盤2.9萬盤,發放科技書籍和技術資料15.4萬冊(份),開展科技諮詢11.3萬條次,組織科技人員下鄉3846人次,重點推廣寒地水稻三化一管、玉米通透密植、大豆壟三栽培、經濟作物高產栽培及病蟲害防治等20餘項先進實用生產技術,使農民科技意識、生產水平得到極大提高。
秋整地過程中,佳木斯市在高標准完成190處8195棟鋼骨架育秧大棚建設工作的同時,還按照“平、直、實、高、細”的做床標准完成秋做床面積2573萬平方米,備置育秧土104.39萬立方米,實現100%全部備好、備足,特別是在完成省補貼9處水稻智能化催芽育秧基地建設的基礎上,又自籌資金9000餘萬元增建了19處水稻智能化催芽基地。今春,這個市加快農機檢修調試進度,提高檢修標准,確保所有農機具都能以最佳狀態投入到春耕生產中去,按時高標准完成650萬畝整地任務。
截止2月15日全市已籌措春耕生產資金36.86億元,佔需求量的67.6%,其中,農貸發放27.88億元,農民自籌8.98億元;肥料6.3萬噸,農膜1401噸,農藥1081噸,石油1.84萬噸。目前,全市資金物資儲備充足,完全可以保障春耕生產資金需求,各類物資正在緊張有序下擺中。全市投入抗旱專項資金2000餘萬元,維修攔河壩7處、泵站96個、抗旱設備455套、機電井3220眼,新建小抽水站110個,新購置抗旱設備2100臺套,為今年農業再獲豐收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為了加強生產資料市場整頓力度,確保讓農民用上優質、放心的農資產品,佳木斯市從以源頭治理、市場整頓和長效機制建設為重點,深入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農資打假和監管工作,從2月末開始,全市抽調部分骨乾對轄區進行對檢,進一步加強和規范種子流通市場,從源頭阻塞檢疫性農業有害生物傳播渠道,保障春耕生產安全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