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3日訊(記者 侯巍)農墾綏化管理局以創先爭優為動力,全面構建“組織共建、資源共享、事業共興、責任共擔”的城鄉一體化黨建工作新格局,切實把組織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把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組織活力轉化為發展活力,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統籌協調快速發展,開創了場縣共建核心示范區的新局面。
建場縣一體的黨組織覆蓋機制
綏化管理局按照“組織設置全覆蓋、組織領導區域化、組織管理雙重性”的思路,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探索區域聯建、產業聯結、流動聯管等黨組織組建模式,建立起覆蓋城鄉、形態穩定、機制開放的黨組織體系。
設立區域聯建型黨組織。積極推進農場與鄉鎮、農場與企業、管理區與村等區域聯建型黨組織模式。綏棱農場黨委將四海店林場、糧庫、銀行等六家在農場區域內居住的96名黨員吸納到共建黨組織中,成立共建黨支部1個、黨員聯絡活動小組6個,形成了共謀發展、力促和諧的整體合力。
設立產業聯結型黨組織。推行“公司(協會、專業合作社)+支部”等產業聯結型黨組織模式。綏棱、海倫、紅光等農場發揮漿果、有機蔬菜、有機糧豆種植等特色產業優勢,與周邊鄉村、林場建立產業聯結型結對共建黨支部。
設立流動聯管型黨組織。根據流動黨員分布的區域和特點,在流動黨員相對集中地建立流動黨組織,對流動黨員進行崗位、動態管理和監督。
建立場縣一體的互幫互助機制
統籌城鄉基層黨建的重要目標取向,就是推進城鄉黨建資源的有效整合、綜合運用,建立以場(縣)帶鄉(區)、以區帶村的場縣(鄉)黨建互幫互助機制,實現場縣(鄉)黨建資源雙向流動。
推進黨建載體資源共享。在全局總結推廣了綏棱農場黨委與四海店鎮黨委的“四個一”做法(即黨建工作一起規劃、組織活動一起開展、活動場所一起使用、區域黨員一起管理)和鐵力農場黨員與當地農民組建結對共建黨員互助協作體的經驗。在合作共建黨組織的帶領下,全局已成立合作共建“黨員互助協作體”156個,黨員服務區25個,帶動了地方種養業的發展,年可為場縣職工農民增收1100多萬元。通過雙服承諾制、設崗定責、黨員責任區、結對幫扶等一系列黨建載體活動,為場縣(鄉)黨組織和黨員提供了發揮作用的有效平臺,實現了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載體共創、成果共享。
建立場縣(鄉)一體發展的促進機制
構建城鄉一體化黨建工作新格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通過統籌城鄉黨建資源,形成城鄉黨建優勢,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促進產業拉動。近年來,場縣(鄉)發揮區域內資源優勢,積極培育特色產業,拉動了職工農民持續增收。和平牧場吸引大慶市政府和企業資金5億餘元投資,促進了牧場經濟長足發展。綏棱農場通過合作共建,帶動了漿果、蔬菜、旅游等產業發展,同時每年吸引周邊農民工3.5萬餘人,拉動務工農民增收240餘萬元。管局所屬北大荒冰雪、奧格、仁健等公司通過共建,既解決了原料問題,又帶動了墾地雙方蔬菜、月莧草、水飛薊等特色種植的發展,達到了企業增效、職工農民增收的多贏。
促進現代化大農業帶動。綏化管理局以共建黨組織服務中心為帶動,每年到周邊跨區作業達400萬畝以上。2010年實現了對伊春市嘉蔭縣百萬畝耕地的整縣帶耕;在綏化市境內投資3.6億元組建10個農機合作社,總動力達到7萬千瓦,可帶動糧食增收2億斤,有力地推動了綏化區域現代農業建設。紅光農場還組建了黨員農機服務組,采取走出去的辦法,創造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局場兩級涉農部門在黨組織和黨員服務中心的帶領下,積極為地方提供技術服務。目前,已累計培訓地方農民2萬餘人,提供農技服務1600餘次,每年向周邊銷售良種12000多噸。
建立場縣(鄉)一體的長效機制
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開展聯席活動,形成了經驗相互交流,做法相互借鑒,問題共同解決,難點共同探討,成果共同分享的良性互動局面;建立了考核激勵機制,以雙向交流、雙重管理、互學互評的運行模式開展一體化工作的檢查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