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愛民區泰安社區以設施建設為支橕 創和諧人文環境
2012-04-18 19:52:51 來源:東北網  作者:侯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18日訊(記者 侯巍)創先爭優活動開展以來,愛民區鐵北街道泰安社區緊緊圍繞“打造和諧新泰安,建設幸福新家園”這個主題,在服務民生、創建和諧上下功夫,通過打造黨建品牌、創新活動載體、延伸服務范圍、建設優良環境,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以社區黨建為核心,建和諧黨群關系。一是強隊伍塑形象。從加強黨員隊伍建設入手,打造了一支服務廣大居民的黨員義工隊伍,組成了黨員治安巡邏隊、教育宣講隊、環保綠化隊、文藝宣傳隊、萬家幫服務隊等5支特色服務隊。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義務服務,近年來共為居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達百餘件,得到居民群眾的一致稱贊和好評,塑造了黨員在居民群眾中的先進形象。二是定特色建品牌。社區黨委結合社區實際,通過調研、走訪,在樓院黨支部中開展了“紅色責任田”創建活動,推出了“上門認親”、“文明傳贈”、“民意快車”、“夕陽燦爛”、“奉獻社區”等五個“產品”作為落實“紅色責任田”的具體措施,給社區黨員定目標、下任務,引導黨員在參與社區建設中創先進、爭一流。通過創建活動,現已有53名黨員與困難群眾結對認親、解決居民反映的難點問題67件,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1000多元,建黨員“責任田”7個,有效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促進了和諧社區的建設。三是抓活動樹先鋒。堅持開展黨員經常性教育、社區黨日、社區主題實踐等活動,為各層面黨員提供了融入社區、服務社區、建設社區,展示纔能,發揮作用的舞臺。在新一輪和諧社區創建中培樹了為民服務先鋒李穎、王芳,敬老愛老先鋒周靜波、楊守仁等一批黨員先鋒模范,他們為建設和諧新泰安作出了貢獻。

  以居民自治為方向,促事務和諧運行。創新社區運行機制,實現社區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相繼成立了社區居民代表大會、社區協商議事會等組織,積極探索社會各方參與、合作共事的社區建設運行機制;成立了社區低保評審小組,健全了低保評審、公示制度,確保了低保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實行了民主決策程序,充分發揮社區的自治功能。社區堅持做到一年兩次居民會議,討論通過社區重大事情和社區工作報告;半年一次民主評議會,評議社區“兩委”乾部;每季一次社區聽證會,商議解決居民反映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社區還成立了居務監督小組和民主理財小組,實行居務公開,設立了公開欄,定期向居民公布社區的政務、事務以及財務收支等情況,切實尊重和發揮居民在社區建設中的主體地位,保障了居民對社區事務的知情權、決策權和監督權。

  以社區服務為重點,育居民和諧心態。滿足居民需求,建立完善的社區服務體系,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服務。為全體居民群眾,提供信息服務。充分利用愛民區社區服務網,擴大為民服務范圍,如找工作、找保姆、僱家政、找飯店、找旅館等。為保證信息來源的准確,社區乾部和公益性崗位人員分成6個小組包街、包路、包小區、包樓院,隨時收集信息,隨時變更數據,隨時錄入微機,確保居民群眾得到准確的信息和快捷的服務。為社區弱勢群體,提供幫扶服務。在居民中廣泛開展“關心殘疾人,愛護老年人”的扶殘助弱活動,說服、動員轄區內的生活服務網點,做出優待殘疾人和老年人的若乾服務承諾。截止目前共為72名困難、空巢、孤寡老人結成助老對子,為188戶低保戶建立了民情檔案,為老年人辦理“愛心健康卡”450張,為15名殘疾人辦理了公益性崗位。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再就業服務。積極協調勞動、工會、婦聯、團委等部門,為他們提供就業諮詢、就業指導、再就業培訓等相關服務。到目前為止,已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各種培訓217人次,介紹工作36人次,安排公益性崗位25個,辦理下崗優惠證、失業證583個。

  以設施建設為支橕,創和諧人文環境。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品位,泰安社區從打環境宣傳牌入手,通過文化設施建設水平的不斷提昇,來促進社區人文環境的和諧。特色樓道創和諧。結合全市開展的“城鄉潔淨工程”,投入資金近3萬元,粉刷了所轄7個物業小區和1個居民樓院的樓道,制作了196塊圖版,建成了以不同形式和內容為主的互助、和諧、文化、守法、衛生5個特色樓道。由社區青年和大學生親自動手,建成了5個青年和諧樓道。文化長廊創和諧。在牡大師生的幫助下,建成了長達五十餘米長的小區文化長廊,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畫面,一條條新穎別致的標語,使人們在靜態中接受到宣傳和教育,達到了宣傳教育精品化。活動場所創和諧。投入資金7萬多元,對社區辦公室和560平方米的活動室進行改擴建和重新裝修,實現了資源共享,服務中心從規模上已基本達到省級示范社區的標准。文化環境的建設、文化活動的開展使小區的文明程度得到了明顯提高,居民的文化道德素質得到了進一步提昇。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