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以農村、林區、礦區、城市困難群眾為重點,加快城鄉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步伐。大規模開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農村泥草房改造,進一步改善城鄉居民住房條件。
我們要通過大力實施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讓龍江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幸福、更有尊嚴,這是對全省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摘自省第十一次黨代表大會報告
黑龍江日報4月23日訊 過去的五年,是伊春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五年。在林業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伊春市果斷調整發展思路,大力實施“產業興市”戰略,通過轉方式、調結構、上項目,接續替代產業不斷壯大,發展基礎日益夯實。
以停伐為標志,伊春市進入了森林經營新時代,“青山常在、永續利用”、“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理想和追求正在加速成為現實。
推進林權改革 激發內生動力
伊春國有林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綜合效應日益顯現。西鋼、浩水、光明、啤酒廠重組改制,水解廠等一批停產半停產企業成功回購,閑置多年的資產得以盤活。投融資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龍江銀行掛牌運營,農村信用社改制順利推進。土地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市本級土地出讓金累計收益12.6億元。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實現突破,在全省率先建立統一交易平臺,對政府公共權益與服務實施了公開監管。共建機制不斷創新,鐵力區域“1+5”、嘉蔭場縣共建模式極大地推動了新農村、新林區協調發展。對內對外務實合作成效顯著,寶宇、龍源、通德、中鐵、華潤、華能等一大批戰略投資者相繼落戶伊春。全市累計招商引資477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83億美元,分別比前五年增長6倍和6.5倍。對上爭取成效顯著,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政策和資金爭取到位,為伊春市激發內生動力、助推加快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搶抓機遇建名城
促城建興旅游保生態
放大棚改牽動效應,同步做大“惠民生、促城建、興旅游、保生態”四篇文章。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路網規模持續擴大,公路等級整體提昇,徹底打開了南通哈大齊工業走廊、東聯煤電化基地、北接沿邊開放帶的大通道。林都機場通航、伊綏高速通車,飛躍式地拉近了大山與世界的距離。興安湖水庫並網發電,“三供兩治”工程陸續建成投用,城市供熱、供氣、供水、防洪的保障能力顯著提高。“四區連片”進程加快,承載功能不斷增強。
湯旺河等旅游名鎮建設強勢推進,城鎮形象和服務功能大幅提昇。以“西嶺模式”為示范帶動,梅花山、馬永順、巴蘭河等特色小鎮競相湧現,“山水相依、歐風林色”的城市風格初步彰顯。“四城聯創”取得重大突破,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獲得提名資格獎;創衛獲得成功,成為全省第二個國家衛生城市,開創了資源型城市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創衛的先河。
民生投入加大
職工群眾收入增加
伊春把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千方百計增投入、保重點、抓落實。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實施, 17萬戶、45萬居民告別低矮破舊的棚戶區,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居,戶均增加財產性收入5萬元以上。
在幾任市委、市政府班子的積極努力下,12萬老知青、大集體、“五七工”的養老問題全部解決;森工企業拖欠的工資和養老金全部補發;林企教師、公檢法乾警“同崗不同酬”問題徹底解決;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由月人均535元提高到1080元,林業職工工資由月人均829元提高到1917元,分別翻了一番多,林區職工群眾翹首企盼“漲工資”的願望得以實現。15萬城鄉群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實現了應保盡保。第五輪“一幫一”扶貧創業工程成效顯著。2011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11670元,年均增長9.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8493元,年均增長15.5%。
伊春烏馬河區電廠職工顏曉林曾是位下崗職工,她說:“近兩年,政府和電廠乾部積極為我們增收致富想辦法,找出路,鼓勵我經營溫室大棚,現在光大棚一塊每年也能收入上萬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