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黑河4月24日訊 孫吳縣樺林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緊緊抓住國家和省扶持發展現代化農機合作社的政策機遇,以標准化建設、規范化管理、規模化經營、一體化發展為目標,全力推進農機合作社發展壯大,帶動農民增收致富。2011年,合作社實現土地規模經營11.3萬畝,農機代耕和土地規模經營收入2100餘萬元,純收入770餘萬元,帶動農民增收1400餘萬元。
建設標准化農機合作社嚴把農機合作社選址、裝備和管理三個關鍵環節,高標准、高質量建設標准化合作社。樺林合作社投入專項資金90餘萬元,建成了1830平方米的標准化場庫棚和專用的車庫、油庫、修理車間。2007年初,合作社針對原有農機100馬力左右、農機具20臺套、不能形成較強農機耕作能力的實際情況,投資140餘萬元,新購置大型農機裝備14臺套,使農機保有量達到34臺套、總動力近3000千瓦,機耕輻射耕地面積增長35%。2010年,又抓住全省利用銀行貸款組建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政策機遇,再次加強農機裝備建設,成立了樺林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大型農機保有量61臺套,農機總動力達到6000餘千瓦、增長1倍,固定資產1500萬元、5年增長2.6倍。其中,擁有國外最先進的大馬力紐荷蘭系列拖拉機6臺套,國產100馬力以上新型拖拉機18臺套、聯合收割機14臺套等,農機裝備水平實現了質的提昇,並嚴格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完善社內章程,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公開招聘合作社經理人、機務、生產、財務和駕駛操作人員,中專以上學歷佔50%,有10年以上農機駕駛經驗的佔90%以上。對管理人員采用基礎工資加績效工資的分配方式,對駕駛人員實行單車核算、費用包乾、結餘歸己的分配方式,對社員按投資入股比例進行分紅。
擴大農機“三代”生產規模樺林合作社以大馬力現代農機為依托,通過采取提高作業質量、降低作業收費、示范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的辦法及實行土地入股經營、土地租賃和代耕經營、訂單生產的經營機制,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規模經營,不斷提高農業的專業化水平、集約化程度和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初步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目標。
加快推進耕地規模經營,實現了整村推進,去年大樺林村、勝利屯村412戶農民的5萬畝耕地折價入股農機合作社,特別是大樺林村90%以上的農民都參加了合作社。合作社為社員簽發股權證書,采取“統一耕種、民主測產、以產計值、年終兌現、一入5年”的方法,開展土地連片標准化作業,實行耕地規模化經營。合作社還通過租賃農民土地、訂單生產經營方式,加快土地流轉進程,僅2011年,農機合作社租賃農民土地1.9萬畝,以訂單形式完成2.8萬畝耕地的規模經營。合作社通過土地多種流轉方式,使農民承包地以資本的形式進入到農業產業化體系,參與合作社土地規模經營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2萬元以上,比土地流轉前增長兩倍。2011年,合作社土地經營規模達到11.3萬畝,糧食產量達到23900噸,實現農機代耕和土地規模經營收入2100餘萬元,純收入770餘萬元。 推動場縣共建互利雙贏與紅色邊疆農場第四、五管理區全面加強農機跨區作業、農業技術交流和畜牧產業合作,初步形成了產業融合、互利共贏的工作態勢。去年他們聘請農場5名專業農機管理和駕駛人員,對合作社的管理員、駕駛員進行了專門的培訓,提昇了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水平。積極協調紅色邊疆農場完成合作社及周邊1.5萬畝玉米示范區矮化、防病蟲、催熟等飛機航化作業,使示范區玉米增產700噸。實現農機跨區深松作業2萬畝,為紅色邊疆農場第四、五管理區增產糧食1000噸,節省農藥2噸。合作社積極借鑒農場先進農藝技術,采取抓技術組裝引進和抓基地相結合的辦法,推廣農場農田輪作、植物化控等農藝農機新技術12項,實施德美亞玉米精量卡播、白瓜子大壟栽培、高油大豆小壟密3項作物高產栽培模式8萬畝,農場配方施肥技術和農業保險10萬畝,為合作社增加收入150萬元以上。合作社還借鑒農墾系統利用玉米秸稈發展肉牛養殖產業的成功經驗,發展直線育肥肉牛產業。去年年末出欄肉牛290餘頭,純養殖效益近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