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4月25日訊 最近物價漲聲連連,一路高歌而上。為了解決原材料、運輸、生產等費用上漲問題,不少食品企業紛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過有些消費者發現,有部分食品就有暗中縮水的嫌疑。
很多市民發現近年來某品牌的紅燒牛肉面不斷的減肥,瘦身……淨含量從原來的淨重127克降到122克,再降到115克,雖說價格沒有變化,但是分量就接近少了近10%。不過一想這一年的原材料成本比起前年的確是上昇了不少,也就默認了這一變相漲價行為。但是日前就有特別較真的朋友報料,說某牌子紅燒牛肉面推出的頗為適合下午茶時段墊肚隨心杯,淨含量只有59克,比起“正裝版”的淨含量115克少了近半,但是價格卻賣2元6角,比起正裝版的2元9角只便宜了3角錢!這樣算不算是一種變相漲價行為呢?既然分量減少近半,那麼價格應該也便宜近半纔對吧?
隨後記者去各大超市求證,發現大部分的即食面品牌都推出了點心杯、隨心杯等小杯量裝,分量減少近半甚至是減少7成的,但是價格和正裝版相比並沒有降價近半,甚至有一款海鮮面,正裝版110克裝賣3元5角,而小杯裝34克賣2元3角,分量減少了近7成,而售價只便宜約4成。
之前記者也報道過的飲料瘦身問題,關於含量從當時的480毫昇減到450毫昇,從直筒設計變成旋身設計。最近又有一系列的食品再度使用該手段——減量不減價,超市中市民小王突然發現自己經常使用的某品牌的脆脆腸突然變小了,這時候纔注意到原來是淨重從160g減肥到140g,而依然保持原價。小王對這種變相漲價表示很氣憤,不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而找到記者。
雖然令消費者議論紛紛,不過有專家指出,只要在外包裝上標明了淨含量,企業就已盡了告知義務。因為,我國食品行業的相關生產標准規定,無論是產品加量還是減量,只要符合標准並在外包裝上標明真實含量,生產企業就沒有違反相關規定,不算是價格欺詐問題。
在電話中,小王向記者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我寧願直接漲價,起碼叫人心理上舒服。這種變相減少分量的,叫人有被算計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