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英雄贊歌——張麗莉壯舉全景掃描及深度思考
2012-05-23 10:38:5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姜斌 孫佳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5月23日訊 “我現在不能摘口罩,要不我真想親親你。這樣吧,我親親你的手吧!”久久凝視的目光,感染了所有人。這是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專程從北京來哈看望張麗莉的感人一幕。

  5月8日,張麗莉那本能的一推,成為照亮國人心靈的一束最暖陽光。

  感動、牽掛、擔懮、焦灼、激動,連日來,種種情緒在人們心中昇騰。大美大愛,讓生命的炫彩綻放,這一陣茉莉的花香,在神州大地上久久飄蕩,無限芬芳。

  同一片蒼穹下,曾有多少冷漠和惡行讓我們困惑不安,站在時代的岔路口,向左還是向右?在現實和功利中沈溺太久,多少“愛”已被蒙塵。拂去灰塵,我們還有沒有愛的能力?而這瞬間的一推,如明亮的陽光刺破灰暗的迷霧,照亮前行的路。

  留住“最美”期待,凝聚向善力量,提振“以善為美”的道德尊嚴,讓“捨生而取義,捨己而為人”這中華民族千百年最寶貴的“人性元素”永久駐足,成為張麗莉拼死一搏換回的啟示與思考。

  英雄城市再出英雄壯舉。這一推,推出剎那間“閃現”的人性光輝;這一推,釋放出巨大的正能量,為整個社會的道德倫理作出“美麗的指引”

  事件回放“我還能當老師嗎?”

  1966年的一個清晨,劉英俊勇攔驚馬救兒童,壯烈犧牲。46年後,同樣在佳木斯,同樣面對處於危難的青少年,一位80後女教師重演了捨己救人的感人一幕……

  5月8日的夜晚,和往常一樣的夜色撩人。20時38分,剛剛下課的佳木斯第十九中學初三學生,歡快地衝出暫時借讀的第四中學校門口。危險悄悄地向孩子們襲來。一輛失控的大客車突然衝著學生們撞了過去,情急之下張麗莉衝了過去,奮力推開學生,自己卻被碾在車下,另有5名學生受傷。

  9日早,當佳木斯市中心醫院重癥監護室護士長欒衛紅趕到ICU病房時,被第一眼看到的情景驚呆了:張麗莉的雙腿部位已經空空蕩蕩。

  11日,清醒過來的麗莉示意想說話的時候,護士們拿來了一塊白板,麗莉握筆在白板上寫道:“我為什麼不能說話了?我還能當老師嗎?”護士鼓勵她說:“你的家人和學生都在外面呢,你可要堅強,你一定會好起來的!”麗莉聽後眼角流出了淚水。由於病情嚴重,她再次處於昏迷狀態。

  沈浸在悲痛中的丈夫李梓燁,無法想象張麗莉醒來後看到自己失去雙腿的樣子,他不知道當妻子醒來後該怎麼對她說,他只知道,“我是她的依靠,她是我的唯一。”

  12日,經省衛生廳組織的醫療專家組經過近5個小時的會診急救,最後決定將張麗莉連夜轉往哈醫大一院進行治療。當日23時左右,在無數自發趕來的佳木斯市民的關切目光中,護送張麗莉的車隊急速駛離佳木斯。

  而今,她靜靜地躺在重癥監護室裡,被億萬人溫暖的目光所簇擁。

  此刻,麗莉老師在病榻上想什麼?因空間上我們尚無法走近她,不得而知。但是,這些天在她的博客裡駐足時,記者似乎讀懂了“我還能當老師嗎?”這話的深刻含義。


 

  她有篇“樂樂想麗莉傳”,記錄了2011年冬她生病期間,學生們對她的思念和深深的牽掛。張麗莉在博客中寫道:“因為這樣的文字,我被深深地感動,謝謝可愛懂事優秀的小路同學!謝謝我可愛的孩子們!”記者從中截取了一段文字:“2011年11月26日:哦耶!老師回信息了,老師終於跟俺說話了,激動之心無以言表啊!老師說自己沒事兒,我纔不信!老師要是沒事兒肯定早就來上班了。說!麗莉姐,你到底怎麼了?快說!希望老師早日康復,回來!我們全體同學都老想你了!”幾句話裡,師生之間的深厚情感一覽無餘。現在,她所教的佳木斯十九中的學生集體在騰訊開通“三班”微博,祈福老師早日康復。

  佳木斯市第一中學高二33班的張雪冬是張麗莉教過的學生,她說:“讓我記憶最深的是張老師不會放棄每一名同學,也不會用成績來衡量每一名學生。她曾說過:‘每一個孩兒都是好孩兒,我都喜歡。’”有一個細節讓張雪冬記憶深刻:張老師曾為一個正在昇旗的初三男孩拍下了他人生中第一個代表著責任的照片,並親自把照片送到了他手裡,這張照片一直在那個男孩的書桌上。

  就在出事的前幾天,張麗莉為學生出了道作文題,題目是:你是我心中最美的風景。而她恰用自己的行為寫出了一篇炫美的文章。

  -啟示重新拾取那曾被我們丟失的“記憶”

  “最美”驚艷於生死間的一剎那,以青春的生命為代價,以流淚流血為代價,如此可歌可泣,如此令人扼腕。

  未被污染的人性美、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張麗莉的行為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溫恆福認為,這一推中,不僅推出了美好的人性,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另外,除了和多年的行為習慣有關外,也是一種職業規范使然。瞬間人性光芒的閃耀,是職業榮譽的守護,片刻迸發的美麗舉動——代表了千千萬萬普通人民教師的縮影,代表了社會行為人最美的“標本”。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展現了人民教師熱愛學生的大愛情懷,塑造了當代青年和人民教師勇於擔當的光輝形象。

  生活,糾纏於“得與失”的搏弈,那種人與人之間最誠摯的愛,那股由世間最清純的情感流露所匯成的“真善美”的涓涓細流,是否曾離我們日益久遠?而張麗莉的行為讓我們重新拾取那曾被我們丟失的“記憶”。

  張麗莉,以一己之力點亮道德燈塔,樹起精神標杆。

  哈爾濱飄動茉莉花香。巨石擊水,向善力量和大美大愛不斷凝聚,原來,“善”和“美”並未從我們的內心消失,她的愛正感動和激勵著越來越多的人,她的愛開始在越來越多的人身上傳遞、發酵、生根、發芽……

  事件回放“她是值得所有人追的星!”

  從佳木斯到哈爾濱,載著張麗莉老師轉診的120救護車及車隊一路急行,到哈醫大一院2號樓前已是13日凌晨3時。就在哈爾濱入城口,上演了感人至深的一幕:近二百輛出租車打著雙閃齊聲鳴笛的場面讓張麗莉的家人動容,那感人的畫面將深深地印在他們的腦海裡。在去往醫院的路上,路邊的出租車都停下來,司機們站在車外為張老師鼓掌加油。

  13日上午,衛生部派出的5位專家對張麗莉進行了會診。張麗莉生命體征平穩,各項髒器指標正常,階段性治療取得成功。

  衛生部部長陳竺聽說張麗莉的事跡後,要求舉全國醫療系統之力救治張老師。

  時間在煎熬中度過。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監護室門口,人頭攢動。人們焦急地等待著一個生命的蘇醒。

  14日,嘗試脫掉呼吸機。15日,意識好轉時有流淚。

  她的每一個消息都牽動著人們的心。

  15日,受中共領導李長春、劉雲山、劉延東等的委托,省委書記吉炳軒專程趕到哈醫大一院看望張麗莉。17日上午,省長王憲魁來到醫院重癥監護室看望張麗莉。省委省政府安排專項救治經費,不惜一切代價恢復她的健康。

  從15日開始接收市民捐款以來,趕到哈醫大一院祝福捐款的市民絡繹不絕。22頁的愛心捐款留言簿,留下真實姓名者卻不足百人。每天都有很多市民自發來這裡探望張麗莉,他們中有年邁的老人、幾歲的孩童,有夫妻、母女,很多人明知道看不到張麗莉,卻仍堅持來到ICU重癥監護室門前駐足,那一陣茉莉的飄香成為人們駐足的理由。

  大家都在猜想麗莉醒來後說的第一句話會是什麼呢?答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16日,護士在為張麗莉拔掉氣管插管時,她用微弱的聲音說出的竟是“謝謝”。

  一直守在麗莉身邊的醫護人員也想對她說聲“謝謝”。在減少鎮痛藥使用時,她其實十分疼痛。當問道:“你胸疼嗎?”麗莉很費力地眨了下眼睛。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她依然堅持配合治療,這種堅強,對身邊的醫護人員是一種安慰,更是一種鼓勵。

  張麗莉是演員海清的粉絲,現在,她成了海清的偶像。海清專程來哈探望她時說,“她是值得所有人追的星!”佳木斯籍影星張國強總想為英雄做點什麼,他特意從南京飛到哈爾濱,為張麗莉加油打氣。

  17日,她清醒後最想見的是愛人,短暫的探視後,她眼中是濃濃的不捨。

  18日,能與人交流,最放心不下的是要中考的學生。至於肇事司機,她表現的是善良和寬容。

  21日,張麗莉接受骨科清創手術。此次手術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盧世壁主持。


 

  -啟示二:舉全國之力的救助,是對道德提昇的一種投入

  這一事件雖已歷時半月,但圍繞張麗莉的救人事跡和搶救行動以及社會的關注卻一直在持續,“最美女教師”捨己救人的善舉正成為愛的“傳染源”,她的愛不僅感動著越來越多的人,而且在越來越多的人身上傳遞、發酵、生根、發芽……

  《中國青年報》的青年調查顯示,92.4%的人在關注“最美女教師”事件。

  為什麼只這一推就產生這麼大的震動?

  中宣部《時事報告》副總編輯張旭認為,越來越多的人為最美女教師祝福,原因是明顯的:誰都不願意看到美麗,尤其是罕見的美麗突然凋零、消失。醫藥市場化後,醫患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教育市場化之後,教師的名聲和地位頗為尷尬……突然之間,出現張麗莉這樣一位善良美麗的教師,實在令人珍惜憐愛。

  溫恆福認為,社會整體道德水准在市場衝擊下,有的地方出現傾斜垮塌,人性受到極度地壓抑,人們在感嘆世風日下、天良漸泯時,不約而同地關注到人性美的一面。如同黑暗中行走的人們需要有光輝的引領。一個有美好人性的形象,再加上肢體的高位截癱,讓大家覺得很不幸很遺憾,多方面的綜合,使人們內心中深埋的向善情緒瞬間被強烈地激發出來。而這種舉全國之力的救助,是對道德提昇的一種投入,是民眾留住“最美”的期待。不僅張麗莉,所有像她那樣的人都值得大家去牽掛和關愛。她們用自己的道德善舉豎起了文明的標杆,托舉了整個社會向善的力量,向無數曾經因為各種冷漠、誤解事件而變得麻木的人們證明,我們身處的世界從來不缺乏溫暖,它仍然充滿光明和美好。

  中國倫理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瑛說:時代的變遷,需要道德的燈塔照亮前方的道路。人民群眾的心靈也因為有了道德的駐留纔得到安定,有了道德社會纔會穩定發展,這是關系民生的大問題,人們對道德是有需求的,人心總是向善,善舉播散開來,人們自然就凝聚起來。而“道德”的提昇恰恰需要一種自覺,這樣纔能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向善的力量。

  看來,道德本來就存在社會中。絡繹不絕的來看望張麗莉和捐款的民眾,正通過自身的實際行動,展示“善”和“美”並未從內心消失。“最美女教師”喚醒了更多的人發自內心最本質、最真誠的原生態的愛,以自我之“小愛”喚起整個社會之“大愛”。

  最美女教師情牽億萬人心。寒地黑土孕育歷久彌堅的潛能與潛質,讓她在“愛”中探索、在“愛”中成長、在“愛”中成熟、在“愛”中奉獻。她及像她一樣的龍江“最美”草根,正成長為黑土地上的廣袤森林,把美麗與溫暖的種子撒向神州大地


 

  事件回放“一個像花兒一樣的女孩”

  英雄,可欽可佩。英雄,就在身邊。

  張麗莉,一個弱女子卻有如此義舉,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連日來,記者趕到佳木斯,走近張麗莉的親人、朋友、同事,還原她的“美麗容顏”;打開張麗莉的微博、QQ空間、博客,走進她的內心世界。

  她,一個沒有正式編制、收入不足千元的普通女教師。她,在成為英雄之前,就像我們的鄰家小妹。

  她有今天的成長,除了佳木斯這個屢出英雄的生長環境的熏陶,家族的基因成就了她的師德大愛。爺爺、大伯、爸爸、老嬸、大娘都是教師,這對麗莉影響很大。正是懷著這種朴素的熱愛,讓她的行為為“靈魂工程師”的神聖增添了新的例證。

  最愛的是學生,最親的是家人。在她的QQ空間中,她深情地寫道:喜歡和爸爸在夕陽西下的時候漫步街頭,即使兩個人默默不語,在我看來卻也是一種無法言說的幸福。

  公公李光軍說:“麗莉是我們家的開心果,天天給我們快樂。最難忘的是每天晚上,全家人一起看電視時,她把腿翹在茶幾上,抱著乾果盒子給我們剝乾果吃。如今再也看不到這場面了。”說到這,老人眼裡噙滿淚水。

  在微博中,她寫道:多一點快樂,少一點煩惱,累了就睡覺,醒了就微笑,生活怎麼樣,自己放調料。她的願望:和我的家人在一起,做個好妻子,當個好女兒!她的理想:每天盡量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她的小情調:七夕,我倆穿著情侶裝,一路上賺著回頭率,迎著羡慕的眼光,幸福地連逛了七個小時!無敵!吼吼。

  一個像花兒一樣的女孩,不僅漂亮而且活得堅強。我們應該更早地珍視她的美麗。

  有一句很著名的話是這樣說的:“你所站立的那個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啟示三:珍視生活裡那些平實卻偉大的人

  從謝尚威、最美女孩、湯原救火英雄、到“最美女教師”,再到近日三進火海排險的“最美軍人”高鐵成,不到半年,龍江湧現出6位英雄。

  “七步之內,必有芳草。”我們周圍默默無聞、甘於奉獻的平凡人都有可能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下,從草根變成英雄。生活中也許不乏像張麗莉老師一樣堅韌不拔、善良體貼的可敬師長,但評判優秀教師的正確標准和社會對真善美的由衷訴求有所缺失。我們應該珍視生活裡那些平實卻偉大的人,不要等到大地蒙霜、苦難驟臨之際纔悵惋悲愴地感傷她們的“最美”。

  鳳凰衛視著名記者閭丘露薇在與記者交流時認為,在這種熱的背後應該進行理性的思考,媒體和思想者應對民眾進行引導。

  張麗莉的高尚行為再一次給我們提出了一個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不是雷鋒不多了,也不是做好事的人太少了,關鍵在於我們應當如何用科學的手段來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如何建立長效機制激勵更多的人向善,如何讓更多的人自覺加入到“最美”的隊列中來。

  省社科聯研究員崔家善是闡述闖關東精神第一人,並由此引發省委成立“黑龍江優秀精神”課題組。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張麗莉的英雄壯舉源自於從小受到父母、老師對她所進行的中華傳統道德的教育和影響,源自於張老師土生土長的那種純朴、善良龍江人所具有的特質,也更源自於我們寒地黑土所孕育歷久彌堅的潛能與潛質,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和闖關東精神為代表的黑龍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我們龍江人正需要弘揚這種“大美大愛”的精神。再次回望、再次梳理英雄壯舉,正是為了探尋這個社會積極生長的力量。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種種遺憾終有一天會“化繭成蝶”,一個個“最美”將匯聚成這個時代最靚麗的底色。

  “你承受了命運的蒼白,窗外已鮮花盛開。都說你是大愛,可這大愛是自強的存在。茉莉花開,大美大愛。”“最美”風景就在身邊,“最美”故事還將延續。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