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5日訊 初夏時節,五大連池市新發鄉德安村下了一場及時雨,農民們正在大田裡忙碌著,看得出來,他們對豐收充滿了信心。
“由於采取了集中采購、統防統治,生產成本不僅每畝降低了20元,而且產量還高出30多斤。”德安惠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洪宇笑呵呵地說。據了解,這個合作社去年承包經營本村耕地1萬畝,秋後算賬,入社農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為了擴大經營,今年他們又承包了鄰村4000多畝耕地,總經營土地面積達到1.5萬畝。
近年來,五大連池市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加快推進農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轉。今年共流轉土地73萬畝,約佔全市耕地總面積的30%。
政府引導土地流轉身份轉正
以往土地流轉多由農民自行聯系承租對象,自行協商,流轉中出現糾紛難以及時協調解決,這個市積極發揮職能作用,為農民土地流轉暢通渠道、搭好平臺,成立了市土地流轉綜合服務中心,負責土地流轉供求信息收集、登記、發布、合同備案工作。各鄉鎮成立了土地流轉服務大廳,各村成立了土地流轉服務站,由村乾部負責收集土地流轉信息,接受村民土地流轉申請,指導合同簽訂及督促兌現。目前,全市土地流轉專兼職工作人員達30多人,市鄉村三級服務網絡初步形成,為土地流轉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為了加強對農村土地流轉糾紛調處,這個市還成立了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機構,及時調解矛盾糾紛,切實維護農民合法利益。政府的積極引導,使土地流轉有了堅強保證,最大限度消除了不確定因素,調動了農民流轉土地的積極性。
政策扶持流轉催生規模農業
五大連池市制定了《土地流轉實施辦法》,鼓勵種田能手、專業大戶等通過土地流轉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並從政策、資金、技術上給予傾斜。農業銀行、信用聯社優先向土地流轉大戶發放貸款,陽光農業保險優先將種田大戶土地納入保險范圍。在涉農項目資金使用上,將土地整理、標准化農田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與土地流轉緊密結合,形成了農業項目跟著土地流轉走、基本設施圍繞產業基地走的良好格局。市政府出資對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幾年來,共投入獎勵資金近百萬元。在優惠政策的扶持下,農民參與土地流轉的熱情逐年提高,目前全市經營土地300畝以上種田大戶已經發展到380戶,土地流轉整村推進的達到15個、整屯推進的達到13個,土地流轉有效解決了小農分散經營的落後局面,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加快了農業規模化發展。
外移內消確保農民穩定增收
為了確保土地流轉後農民失地不失業,五大連池市積極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確保農民實現增收致富。加強農民勞動技能培訓,建立技能培訓基地12個,以“陽光工程”為載體,把“就業培訓”和“儲備培訓”結合起來,提高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針對性,促進勞動力輸出由“體能型”向“技能型”轉變。注重發揮市域企業的吸納作用,積極聯系北大荒礦泉水、溫都水城、寶泉啤酒、東諭飲品等大企業,提前了解其用工需求,為用人單位和求職者提供全方位“訂單式”服務,為勞動力內轉就業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這個市還鼓勵種田大戶、農民合作社聘用失地農民,讓農民就地就近成為農業產業工人。年初以來,新轉移農村勞動力1500餘人,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5萬餘人,實現勞務收入超過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