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6月9日訊 2012年的文綜試題與去年相比整體趨向簡單,突出考查主乾知識。不過,題乾和題肢給出的材料乾擾性強,看似簡單的題不容易全答對,符合高考的選拔功能。
點評名師:哈師大附中高三地理備課組長姜洪波,高三歷史備課組長胡冬梅,高三備課組長、政治高級教師、市級骨乾教師莊允發
地理:減少識記內容難度略降
與2011年新課改卷比較,2012年試卷保持了一貫的穩定性,試卷結構穩定,試題難度略有降低。試題中涉及的均為常見知識點,沒有偏、怪、難、超綱試題出現,不存在人為設置的陷阱。材料文字精確、簡練,從而減少了考生的閱讀量,更容易提煉關鍵詞。沒有景觀圖的判讀,避免了由於圖示不清而增大考生的答題難度。
注重主乾知識人文地理內容略增
今年地理試題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並重,人文地理內容略增。在必選題的90分中,人文地理知識佔了50分。而選做題的42題第二問(4分)、43題第二問(4分)及44題(10分)均屬於人文地理的考查點。
試題考查的知識點比較集中,全部為考綱中的主乾知識。糧食問題、等值線問題、工業問題、氣候與水文問題、工農業區位因素問題、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淡水資源問題是考查的重點知識。試題中對氣候類型、洋流、地質作用等內容的考查有所減少,對農業、工業考查增加較多。
減少識記內容保留開放性試題
注重地理能力,減少識記內容的考查,是課改以來高考地理試卷中比較明顯的轉變。2012年高考試題中,多道選擇題更注重對地理能力的考查。如第4、5小題,並不是具體考查某一地區、某一湖泊和水文觀測站,而是要根據兩個水文站與湖泊的位置關系及水文觀測站的流量在36小時內的變化來解決問題。同樣的能力考查還體現在第8、9小題和第10、11小題。
保留對開放性試題的考查是新課改卷的一個亮點。第Ⅱ卷37題第三小問的“你認為圖示沿海地區是否應大力發展蘆筍種植,請說明理由”,就屬於開放性試題。開放性試題給了考生更多發揮空間,這不是簡單的錯與對的問題,錯了錯在哪裡、對了對在何處,只要考生有充分理由論證就可以。
選做題分值分配有變化
2011年三道選做題均只設一問,滿分10分;2012年三道選做題均設兩問,滿分10分。考生可能感覺總分沒變,多一問、少一問無關緊要。其實這有很大學問,多設一個問題,就相當於多一個答題方向和思路,因而也適當降低了試題難度。
歷史:注重對中國歷史的考查
歷史試題所呈現的信息與去年基本相同,難度適中,開放性強。與去年相比,各模塊及中外知識考查點分布呈不均衡狀態,今年依然注重對中國歷史的考查,約佔全卷分值的63%。但從三本必修模塊來看,必修二經濟成長歷程比重大幅增加,約佔必答題的58%,而必修一政治文明歷程的比重降到了28%,必修三文化發展歷程的比重僅佔必答題部分的14%。
注重主乾知識考查
試題涉及的主題,如中國古代土地兼並、工商業發展、清代的內閣、專制制度加強、民族工業的發展、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新中國經濟建設、羅馬法、世界貿易發展趨勢、中西方文明的衝突與碰撞等,都是教材、教學和考試大綱規定的主乾知識。
注重能力考查
試題突出了歷史學科材料第一、論從史出的基本特點。選擇題基本上運用材料創設新的情境,以圖片和文字的方式呈現,材料新穎、長度適中。非選擇題的材料閱讀量不大,不晦澀,容易讀懂,尤其是42題,盡管是以圖表形式展現,但是材料為學生熟知。
能力方面則全面考查了“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四個層面目標,對識記層面的考查是通過對知識的運用來完成的。要求考生具有紮實的基本功、較寬的知識面,而且有較強的知識遷移能力和靈活的解題技巧。
關注社會生活
25題的民間故事、27題的四民觀念的變化、30題的張謇投身工業、32題的五年計劃、33題的下海潮、41題的交通信號燈變化看科技變化對城市生活的影響等,充分體現了歷史學的人文性和時代性,貼近新課程改革。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培養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政治:加強考查解讀信息的能力
2012年高考文綜政治總體難度較去年稍有降低,仍突出能力立意。命題包括情境、立意和設問三要素。本卷通過具體的情境,以靈活的設問,突出學科能力立意,著重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命題形式規范。
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試題背景材料緊扣當前國際和國內形勢背景,視野寬廣且時代感強。尤其是38題和39題,著眼於民族展望世界、著眼於現實展望未來,做到了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設問構思巧妙,注重教材理論聯系試題的具體實際,如39題(2):“運用辯證否定觀分析為什麼科研人員能夠成功開發龍腦。”要求考生作答時理論與材料實現有機統一。
選擇題四選二具迷惑性
看似簡單的12道選擇題,有10道題使用四選二型等值組合,題乾具有迷惑性,題肢具有乾擾性,這加大了知識考查的范圍,增加了對考生知識和能力的考查強度和難度,有利於提高試題的區分度。
注重基礎與主乾知識
無論選擇題部分涉及的紙幣、市場經濟、走出去、產業發展、社會公平、政協、國際社會、主觀能動性、社會發展、人生價值、中華文化、真理等知識,還是非選擇題涉及的公平的收入分配、政府的職責、中華文化發展、辯證否定觀等知識,無不是基礎知識和主乾知識。
加強考查獲取解讀信息能力
題中沒有經濟的計算題,卻在非選擇題中以表格形式出現,加強了對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的考查。
選擇題13題、16題的選項注重經濟和政治知識內容學科內融合;非選擇題38題的兩問,重點考查運用經濟、政治的知識從不同側面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9題三問,重點考查運用文化、哲學的知識從不同側面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