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北大荒』『領跑』龍江現代化大農業建設
2012-06-13 09:21:02 來源:東北網  作者:趙玥輝 侯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墾區走向農業現代化。

  東北網6月13日訊(趙月輝 記者侯巍) “第一眼看到了你,愛的熱流就湧出心底,站在莽原上呼喊,北大荒啊我愛你……”這首老歌,唱出墾區人民的心聲,也唱出了開荒人的眼淚。如今的北大荒,正沿著拓荒者的腳步,踏過滿眼荒蕪,走向富足的中華大糧倉。

  經過六十四年“三代”北大荒人的艱苦奮斗,黑龍江墾區已累計生產糧食5275億斤,向國家交售商品糧4056億斤。回首風風雨雨,黑龍江墾區現代農業工作成績躍然紙上。

 
紅興隆園林城已初具規模。張偉 攝

  現代化大農業建設豐碩成果農場職工收入增加

  2011年,墾區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領跑全省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和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兩個”領跑為目標,克服了自然與市場的雙重影響,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取得豐碩成果,農業生產“八連增”,糧食生產奪歷史性大豐收,糧食總產首次突破400億斤,達到407.4億斤,較上年新增43.8億斤,增長12%。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453億元,農場職工家庭人均純收入16460元,分別較上年增長15.8和17%。全年提供商品糧383億斤,商品率達到94%,年商品量可保證1.1億城鎮居民一年的口糧。

  “民以食為天”。黑龍江墾區用全省1/5的耕地面積,生產了全省1/3的糧食,提供了全省1/2的商品糧,貢獻了全省約4成的糧食增量,墾區引領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發揮著日益突出的作用。


 
豐收畫卷。

  糧食生產特點“三個”快速增長產量創歷史新高

  幾十年來,墾區人民不懈努力,艱苦奮斗,助推了糧食生產,主要特點表現為“三個”快速增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快速增長。糧食總產跨上100億斤臺階用了48年,跨上200億斤臺階用了10年,跨上300億斤用了4年,糧食總產突破400億斤大關,僅用了3年,並保持了年均增產30億斤的發展節奏,糧食年遞增速度達到14.7%,為保障國家糧食和食品安全,控制通漲預期做出了貢獻。高產高效作物面積快速增長。全局高產高效作物水稻、玉米面積已達3203萬畝,佔糧食作物面積的77.8%。其中:水稻面積2182.4萬畝,較上年新增258.9萬畝;玉米面積1020.6萬畝,較上年新增88.2萬畝。糧食作物平均單產快速增長。全局糧食作物平均單產再次突破歷史,達到494.9公斤。其中水稻、玉米、大豆和小麥平均單產分別達到586公斤、546.6公斤、181.2公斤和381.2公斤,均創歷史新高。

 
節水噴灌。

  “六個”顯著提昇創現代化大農業建設速度

  現代化大農業建設,黑龍江墾區發揮了排頭兵的作用,“六個”顯著提昇,凸現了墾區現代化大農業建設速度。

  農機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管理和裝備水平顯著提昇。近年來,墾區加快了農機現代化發展步伐,推進墾區由農業機械化向農機現代化轉變。全年農機更新總投入達26億元,新建現代農機裝備作業區20個,累計建成旱田現代農機裝備區351個,更新購買國內外先進農業機械5.1萬臺件。農機基礎設施建設投入4.5億元,新建和改建農機場庫棚166萬平方米,建成了一批高標准、多功能、現代化的農機管理服務中心。農機總動力達到695萬千瓦,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已達97%。

  農業基礎建設投入加大,抗災和減災能力顯著提昇。全年水利建設投入突破18億元,三江平原灌區工程紮實推進,勤得利等7個灌區工程進展順利。以西部管理局為重點新建了一批旱田節水灌溉工程,啟動了北興等7個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項目,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新增投資1176萬元,啟動了黑龍江墾區自動雨量網建設,氣象服務能力進一步提昇。全面完成20個項目實施農場耕地地力評價任務,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面積3800萬畝,配方肥使用面積1400萬畝,秸稈還田面積2700萬畝。


  現代種業快速發展壯大,監管和輻射能力顯著提昇。完成了全墾區種子業務整合,目前已位居全國大型種子骨乾企業第7位。墾區全年實現安全供種38.5萬噸,對外輻射供種17萬噸,輻射供種面積4138萬畝,比上年增加712.9萬畝。種子工廠化加工率、標准化包裝率、包衣率、專用優質品種和良種覆蓋率已連續八年實現了100%,主要農作物標准化統供率達到100%。

  農業科技支橕作用凸顯,創新和轉化能力顯著提昇。推廣應用農業“十大”栽培模式,農業、農機和畜牧三個“十大”新技術為重點,全面推行保護性耕作、模式化栽培等技術。以百畝核心區為立足點,萬畝片為著力點,整建制推進為突破點,大力推廣優質高產模式、復制高產典型、擴大高產群體,帶動墾區糧食生產均衡發展。高標准開展整場整建制高產創建試點1個,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共計165個。其中,水稻高產創建萬畝片84個,共計93.8萬畝,萬畝片實收單產732.8公斤/畝,核心區最高單產達到966.3公斤/畝。

 
農業立體化作業。

  農業標准化載體功能增強,管理和追溯能力顯著提昇。加強農業投入品、生產過程監管和產品質量追溯,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昇。到2011年末,黑龍江墾區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產品數量達到275個,有機產品230個,全年種植綠色食品監測面積2165萬畝,有機產品認證面積225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總數達492個,產地認定面積3400萬畝,無公害農產品540個。

  場縣共建紮實深入推進,示范和帶動能力顯著提昇。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種子研發、農機裝備和龍頭帶動等優勢,以代耕、代種、代收的農機“三代”為基礎,不斷豐富共建內涵,擴展共建外延,提昇共建層次,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完成農機“三代”面積4052萬畝,共建大型現代農機合作社23個,共建科技園區88個,輻射供種17萬噸,向農村推廣模式化栽培、少耕深松、旱育壯秧等技術20餘項,推廣面積4000萬畝;良種推廣面積4138萬畝;為周邊農民開展室內和現場培訓10萬人次;農業保險覆蓋農村2410萬畝;龍頭企業拉動地方種植基地4000萬畝,全省1/3左右的農戶納入墾地共建產業體系,形成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經測算,2004?2011年八年來,墾區糧食總產增量中,面積擴大因素佔36.5%;科技提昇因素佔25.8%;種植結構調整因素佔37.7%。

  墾區的輝煌還在繼寫,墾區的歷史還在繼續。如今的黑龍江墾區,正站在歷史的另一個高點上續寫著新的輝煌。

首頁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