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打綠色牌走有機路榮膺中國馳名商標 五常大米品牌闖天下
2012-06-18 07:20:4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楊欣 馬越 潘宏宇 史志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6月18日訊 日前,從北京傳來喜訊,五常大米在擁有“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三項桂冠後,今年產地證明商標又獲中國馳名商標,成為我省第一個用產地證明商標申報中國馳名商標的市縣。今年,五常水稻面積在原有189萬畝的基礎上,又擴種11萬畝,總數達到200萬畝,為全國單季水稻種植面積之最。增11萬畝水稻,按平均畝產1200斤、每斤2元錢計算,去掉成本,僅此一項農民可增加純收入超過億元。

  “建設大基地,組建大集團,打造大品牌,培育大產業”,五常稻米產業重裝上陣,擔起全省綠色水稻生產示范和富裕現代化大農業的“領頭羊”。

  打綠色牌走有機路

  五常以大米品牌闖天下,在全國屈指可數。三塊“金字招牌”和馳名商標加身,全國僅此一家。這些都緣於不可“復制”的產品特征。

  稻生於水,水鑄就了米的品格。岩溪流水、草甸土、明媚的陽光,賦予了五常大米非凡的靈性和米香。農民說:同樣的品種,拿到別的地方,種出的米就沒有五常米好吃。

  五常現有綠色食品水稻標准化生產基地160萬畝。主要集中在以龍鳳山鄉、志廣鄉、衛國鄉為代表的?牛河水系和以安家鎮、民樂鄉為代表的拉林河水系。

  五常農民告訴我們,按照每斤2元左右的收購成本,加上加工、包裝、運輸,以及城裡店鋪、人員等層層流通環節成本,綠色“稻花香”每斤至少在6元以上。如果市場上3元左右一斤的大米,說是五常綠色“稻花香”,根本不可能有那個價。

  農民還說,至於無公害綠色有機大米,價格會更高,正常水稻平均畝產1200斤以上,有機水稻平均畝產只有400斤,遠遠低於正常水稻產量,所以價格也要高上3倍以上。加上不使用化肥和農藥,只用有機肥,水稻種植成本高,價格自然會更高。

  有行業專家說,五常大米不以量取勝,以質取勝,打綠色牌走有機路,保持五常大米獨有的不可復制的特性,是五常大米未來的發展方向。

  為大米上“戶口”

  五常稻田是農民的“寶貝疙瘩”,稻田一直是緊俏的搶手貨,今年一畝水田轉包價已經達到800元,

  “今年的水稻長勢特別好,苗出的齊,長的壯。”五常市衛國鄉邢家村於海龍家兩?稻田裡水稻已經長到半尺高,稻田伺候得井井有條,每塊地裡只有五六株秧苗需要補栽。

  “水稻賣上大米價”,他去年種了兩?地,打的水稻每斤賣1.90元,一畝地打1400多斤。於海龍的臉上,洋溢著驕傲,五常農民賣的稻谷,是其它地方農民賣加工後的大米價。他告訴我們,這裡的水稻不愁賣,農民都不用保護價收購,不用走遠,村附近米廠就全包了。富不富,看房屋,不遠處村落裡一幢幢漂亮的磚瓦房簇新鮮亮,於海龍說家裡“一般”,可說起孩子在縣裡私立學校上學,光學費每年就2萬元,還是讓我們領略了這裡的農民“不一般”。

  今年以來,五常市從源頭上加強監管,為五常大米“上戶口”。五常市稻米產業服務中心對全市稻米產業全部實行“水稻原料身份證”制度,“身份證”記錄農民水稻種植“面積、地塊方位、水稻品種、施肥及產銷量”等詳細生產信息,從源頭上把握五常水稻銷售去向及大米加工企業原料收購來源等信息,為建立質量追溯及查詢制度提供依據。一枚小小的防偽標識終止了五常大米被假冒的亂象。凡是經過認定的五常大米生產加工企業,都在包裝上貼上(或縫上)了“不乾膠”——數碼信息防偽標識。將防偽標識涂層刮開,就可以看到18位數字的防偽編碼。撥打查詢電話,輸入編碼,就可以認證大米的真偽。每一件產品或包裝僅有一個編碼,不能重復使用。

  大米身份證可查詢,構建了與消費者聯系的平臺,使假冒五常大米無法再招搖過市。


 

  品牌整合“小家”出局

  常年派駐在五常,負責與當地稻農簽訂訂單、生產加工和銷售,對五常大米十分熟悉的省寒地黑土農業物產集團副總經理華裕劍告訴我們,今年寒地黑土集團簽訂的訂單“很大”,簽訂的綠色水稻總面積有5萬畝,在民樂鄉有機水稻核心區建立有機水稻種植基地有5000畝,總數比去年增多了不少。

  他說,現在在五常,一些年開工不足一個月的“小家”被淘汰了,“大家”越來越大起來,“大家”也多起來。現在“大家”有十家,他所在的企業也是這十大家之一。

  據了解,五常大米加工企業已從最多時的400多家加工企業,減少到現在200家。

  假五常大米的曝光,也成為加快五常大米品牌整合的契機,這個市從管理層面加強了對稻米產業發展的統一指導和有效管理,成立了五常市稻米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和大米監測中心、稻米產業管理服務中心、稻米安全監管中心、水稻疫病檢測中心。

  消費者不難發現,在農貿市場上,叫賣五常大米的小商小販越來越少,而禮品米越來越多,消費者更傾向於購買大品牌信譽度高的大米。消費者的選擇也使信譽、知名度差的小企業無奈出局。

  盡管如此,200家加工企業和眾多的品牌,也在博弈,有專家說,五常大米的品牌統一化是必然趨勢,可以借鑒陽澄湖大閘蟹的做法。有的大企業躍躍欲試,然而,還是望而卻步。

  力保稻花香不“斷種”

  “稻花香”這個我省農民自己選育,凝結辛勞和智慧的“王牌”品種,“香”了百姓的餐桌,“鼓”起了五常農民的錢袋。10年來,為當地農民增加幾十億的收入。

  然而,再好的品種都有由盛轉衰的過程,隨著自然變異,“稻花香”的香味隨著歲月流逝逐年減淡。

  千萬別讓這個“種”斷了。如何讓“稻花香”香味持久?在五常,有8個科研所在搞水稻種子選育,其中有農科院設立的,有中糧集團、東方集團等大公司、大企業設立的,還有一些是農民自發成立的。

  “南有袁隆平,北有田永太”,在農民育種專家田永太身上,寄托的希望更大一些,他是“稻花香”的發現和培育者,袁隆平的研究以產量取勝,而他是以質量為重。去年,縣裡為他搞“稻花香2號”提純復種特批30萬元資金。老人今年74歲,大家都尊稱他田老師。1999年的一天,他走到一片稻田裡,聞到一陣異香,停下查看這株奇異的水稻,鼻子一聞,不但稻粒香,稻杆也香,連葉片也散發著香氣,他把這穴稻打出的1000粒稻,拿出500粒到海南速繁,留下500粒在家繁育,海南繁育500粒花了5萬多元。2000年開始,稻花香開始試種並迅速推廣,抗倒伏、少蟲害、不得稻瘟病、產量高、米質好、味道香,成了“寶貝”。

  現在,老人正在琢磨如何讓“稻花香”香味永久延續,稻花香2號已經連續種了11年了,他准備建一個地下恆溫冷藏庫,國外可以把大量的種子保持幾十年上百年,現在用自家的冷藏櫃不僅儲存量小,只能存幾十斤種子,而且最多纔能存10年。

  采訪歸來,五常青山秀水和綿軟的米香縈繞在心裡。祈願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的推進不要污染到那裡的空氣、水、土壤,讓五常大米永葆綠色有機品質。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