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紅毯之上,最炫哈洽風——第23屆哈洽會回眸
2012-06-19 21:37:15 來源:東北網  作者:印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15日,第二十三屆哈洽會正式開館迎客,中外客商通過紅地毯。東北網記者孫曉銳攝

  東北網6月19日訊(記者 印蕾)6月15日,哈爾濱國際會議展覽體育中心,鑼鼓喧天、商賈雲集。廣場上,百米紅毯通向第23屆哈洽會展館。這一天,哈洽會正式開館迎客。

  6月19日,第23屆哈洽會完美謝幕。五天時間裡,紅毯之上,哈洽舞臺,精彩無限。


中外客商踴躍洽談。東北網記者印蕾攝

  龍獅舞動,這樣的節奏最搖擺

  自1990年創辦至今,哈洽會始終堅持“突出俄羅斯、面向東北亞、輻射全世界、服務全中國”的定位和特色,不斷開拓創新,從小到大,從初創走向成熟,從區域走向世界,已經發展成為享譽國內外的國家級、國際性經貿盛會,中俄及東北亞區域經貿合作的重要平臺。

  今年適逢龍年,也是龍江經濟社會發展更好更快的一年。第二十三屆哈洽會開館儀式將具有千年傳統的舞龍與畫龍點睛相結合,主題為“龍年興旺,爭當龍頭”。省長王憲魁與商務部副部長鍾山走上紅毯,為兩條中國龍提筆點睛,頓時雙龍起舞,彩花綻放。   

  五天時間裡,紅毯之上,走過了8713名參會參展的境外客商,132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及境外大企業紛至沓來。本次展會展覽總面積12.8萬平方米,國際標准展位3000個,其中國外參展展位800個,比上屆增長近一倍。首次引入可口可樂、東風日產、中國人壽、龍江銀行等9大企業作為合作伙伴。展會期間,有10多個國家、1500多項最新科技成果參展交流。舉辦商務對接、洽談推介、會議論壇等92項活動。


 

  俄羅斯入世,這塊“蛋糕”很誘人

  作為哈洽最早的伙伴,俄羅斯客商是這條紅毯上的常客。

  2012年的到來,走過二十餘載輝煌歷程的哈洽關注的是老朋友身上的新機遇。在俄遠東和西伯利亞開發與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東北亞地區合作,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中俄旅游年和俄遠東地區將舉辦APEC峰會的大背景下,本屆哈洽會重點突出貿易和投資新的機遇,舉辦多層次、多元化的貿易和投資促進活動,利用哈洽平臺,針對產業鏈的對接,尋找新的市場點和增長點,尋找新的貿易和投資機遇。

  俄羅斯商務日,俄方參會參展州區達到73個,經貿團組達到85個,俄羅斯參會客商3234人,均創歷史最高紀錄。龍•港•澳•臺及俄羅斯經貿合作洽談會,讓“五方合作”熠熠生輝,為實現多方共贏搭建平臺。哈爾濱、牡丹江、綏芬河三市建立“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城市合作聯盟”,對俄合作上演“飛地經濟”。


推介論壇活動豐富多彩。東北網記者印蕾攝

  機遇夢想,這個舞臺讓人留戀

  延伸的紅毯,開放的平臺。

  哈洽會海外學人專題洽談會上,來自17個國家的60餘位“海歸”,共推介近90個高端項目。對他們而言,這不僅僅是個推介科研成果的平臺,這裡有大量的機遇和夢想——此前,很多“海歸”通過這個平臺,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銷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中國—拉美加勒比商務機遇推介會”上,來自拉美加勒比地區的厄瓜多爾、秘魯、委內瑞拉、哥斯達黎加和格林納達的國家代表,將等待開墾的農田、礦產、能源遞呈在各國客商面前。熱情的拉美,借助哈洽平臺,讓更多的人發現太平洋另一端的“新大陸”。

  在全球經濟放緩、歐債危機昇級的大背景下,歐盟-中國(黑龍江2012)投資經貿洽談會也在哈洽會期間閃亮登場。歐盟企業聯合會首次組織100餘家企業到我省開展經貿交流合作,並與我省200多家企業就黑龍江省的傳統優勢產業和“十大重點產業”等新興產業項目洽談對接和實地考察,規模和層次均創歷史之最。


哈洽平臺商機無限,合作項目碩果累累。東北網記者孫曉銳攝

  延伸的紅毯,沈甸甸的收獲。

  “八大經濟區”潛能有序釋放, “十大產業”項目建設發力昇級。哈洽會經貿合作項目簽約儀式上, 140項經貿合作項目成功簽約,簽約總額折合人民幣1003.09億元。簽約成果,集中反映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產業項目建設,圍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一根本任務和全省“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建設戰略規劃,立足於龍江優良的自然稟賦條件、豐富的戰略性資源、特有的科技創新要素,發揮比較優勢、營造後發優勢、提昇競爭優勢,突出低碳、綠色、人本、品牌、高效、國際化的發展理念。

  創新辦展新哈洽,精耕細作求實效。截止6月19日上午,本屆哈洽會共有21個交易團組與48個國家和地區簽訂各類涉外合同137.6億美元;簽訂國內貿易、國內經濟技術合作項目總額2636.8億元人民幣。國際人纔智力交流合作共簽訂引智項目48項,涉及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韓國等12個國家和地區。

  延伸的紅毯,見證收獲,托起夢想。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邵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