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4日訊 經過幾年實踐,目前延壽縣已建立了縱向覆蓋鄉鎮、村(社區)、屯,橫向覆蓋各領域、各行業及社會管理各方面,上下貫通、整體聯動的『大調解』組織網絡,做到信息及時收集梳理,形勢及時研判預警,矛盾及時調處化解,為建設和諧幸福延壽奠定了堅實社會基礎。
把土地糾紛解決在田間地頭
2012年5月,延壽鎮雙金村的農田裡,隨著推土機的轟鳴,一條被人為挖斷的百米農田路修復如初,圍觀的村民爆發出熱烈的掌聲,負責此事調解工作的鎮村乾部們『懸著的心落了地』。
原來,雙金村有一個村民邢某,平時好佔小便宜。一天,他竟然打起了自家水田邊農田路的主意,將百米長的農田路改成了水田,卻全然沒有顧及到下游十餘戶農民100多畝農田無法耕種。
在村乾部與邢某溝通無果後,憤怒的村民來到延壽鎮政府討個說法,並稱如果此事不能解決,就要對邢某『不客氣』。就在此事即將釀成流血事件的情況下,延壽鎮負責『大調解』工作的鎮村乾部及時趕到現場,一邊了解情況,一邊安撫村民情緒,對邢某的『水田』實地調查。
經過實地調查後,鎮村乾部感到應當恢復農田路,但如果強行恢復又容易在村民間埋下隱患,以後可能激發更大矛盾,於是他們決定『攻心為上』。
此時春種已經開始,為不耽誤春種,鎮村乾部一邊請有影響的村民與邢某談心,指出他的不足,一邊多次到邢某家做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逐步改變了他的想法。幾次調解之後,邢某終於認識到自己錯了,同意立即恢復農田路。
把矛盾化解在鄰裡社區
宋國珍是延壽縣前進社區居民委主任,同時也是一名調解員。
2009年9月,一名叫康鳳雲的老大娘,拎著一瓶農藥怒氣衝衝地找到宋國珍,說自家的菜園被旁邊的企業毀了,如果宋國珍不能幫她解決,她就去信訪辦,如果還不行,她就喝農藥。宋國珍急忙攔住康大娘,跟著她去了解情況。
原來,康大娘自家房後有一條荒棄的水溝,康大娘十年前將溝邊土地開墾成小菜園,來補貼一家生活。2009年,一家企業在水溝的對面建廠,為防止雨大滑坡,決定將水溝填平加固加裝排水壕,如此一來康大娘家的菜地就毀了。康大娘多次找到企業理論,而企業認為水溝本就在企業用地范圍內,拒絕給康大娘補償。
宋國珍陪著老人來到企業,對負責人說:『我來不是跟您講理的,我是來講情的。』宋國珍將康大娘的實際情況對企業負責人做了詳細介紹,在得知康大娘家中窘迫,丈夫臥病在床,這塊菜地是她一家重要的生活來源時,企業當即表示在填溝的時候,一定注意保護康大娘家的菜園,不讓其受到損失,之後又拿出1000元錢來到康大娘家中表示慰問。
自承擔社區調解工作以來,宋國珍調解處理各類糾紛近百起,幫助許多像康大娘這樣的普通老百姓解決了燃眉之急。
『大調解』組織網絡覆蓋全社會
延壽縣『社會矛盾大調解』,最初源於一起村民衝擊鎮政府事件。
2009年5月,由於土地糾紛,順興村春耕生產遲遲不能進行。原來,自第一輪農村土地承包後,順興村80多戶農民舉家外出務工經商,承包田轉讓或變相轉賣。隨著農村土地收益回昇,順興村許多農戶又回村索要承包田,而代耕者卻拒絕歸還,雙方矛盾不斷昇級,部分村民因此衝擊鎮政府。
為解決這一多年遺留問題,延壽縣組成了由縣長帶隊的工作組,深入順興村村民家中,開展調解工作。縣長坐在炕頭與農民嘮家常,講政策,談法規。那些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被一一化解。
順興村事件的成功解決,使延壽縣下決心持續深入開展『社會矛盾大調解』工作。
延壽縣『大調解』工作黨政領導重視,相關部門形成工作合力。體現的是『調』字,歸結點是『解』字。充分發揮黨政組織主導和領導作用,實行縣、鄉、村(社區)主要領導親自協調、化解,尤其是對一些情況復雜的重點疑難案件,縣級黨政領導親力親為,充分調動區域內行政資源,帶動和促進『大調解』工作有效落實。特別在處置影響較大矛盾糾紛案件時,實行『一個問題、一名領導、一個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逐一進行分解,落實責任單位和責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