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地區林下資源豐富,圖為林業職工用廢林林種植木耳。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東北網7月9日訊 (張景臣 雷志國 劉曉龍 記者 侯巍) 新林林業局塔爾根林場職工戰立忠今年承包了110公頃紅豆,通過細心管護,采摘紅豆的收入達6000餘元。這是大興安嶺地區實行林冠下資源經營模式改革,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雙贏的一個縮影。
地處東北邊陲的黑龍江省大興安嶺,是全國最大的國有林區,其廣袤的原始森林內野生漿果、黑木耳、蘑菇等林冠下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野生藍莓年總儲量為2萬噸左右,佔全國的90%,佔世界的30%,一直享有“中國野生藍莓之鄉”的美譽。
針對近年來林冠下資源缺乏規范化管理的實際,今年初,大興安嶺地區將林冠下資源經營管理模式提上重要日程,在可利用林冠下資源面積的基礎上,以國有林地產權不變為前提,將林冠下資源經營權有償轉讓給林區職工經營管理,探索出了一條林冠下資源合理利用、資源管護、森林防火“三位一體”的經營新模式。
據了解,今年,全區先後將適宜轉讓的42.41萬公頃富集區的可利用林冠下資源全部轉讓給林區職工,共轉讓林地2964塊,承包戶6705戶,戶均轉讓面積63.26公頃,人均收入約7000餘元。
按照地區關於林冠下資源集約化管理的部署,各林業局根據施業區情況、資源、路網現狀和個人管護能力,合理劃分承包地塊,將適宜轉讓的地塊全部向當地職工進行集體公示,按轉讓承包經營程序,以林場為單位采取分戶和聯戶等形式積極推進林冠下資源經營權轉讓承包,通過簽訂合同的形式明確了責權利關系,使承包職工真正將自己承包經營的溝系比作“林莊”,把林冠下資源當作自家的“菜園”細心經營,既有效地保護了生態資源,又致富了職工群眾。
林場職工承包林區養蜂。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位於伊勒呼裡山東北坡的新林林場,擁有藍莓資源8040.4公頃,儲量81噸,允采量73噸;紅豆16329.8公頃,儲量45噸,允采量45噸。年初以來,林場穩步推進林冠下資源有償轉讓工作,成功轉讓承包333戶,人均收入約7000多元。168林班管護員馬廣軍,承包藍莓資源後細心經營,增加收入1.4萬元。
數據顯示,今年推行林冠下資源集約化經營管理以來,全區野生藍莓采集量約3097.19噸,紅豆采集量約3793.25噸,為野生漿果加工企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有效地促進了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崛起。
據統計,目前,大興安嶺地區有野生漿果生產加工企業24家,其中有龍頭企業4家,現已先後開發出藍莓原果、果汁、藍莓果酒、果乾、罐頭及花青素提取物等十大類142種產品,藍莓企業年生產加工能力達12000噸左右,漸趨成為林區經濟轉型的又一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