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15日訊 記者日前從哈爾濱市政法委獲悉,結合新一輪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哈市將啟動為期5年的“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強基工程”。該工程將從源頭切入,向機制問成效,通過階段性推進,以實現社會管理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難點問題的突破創新,建立起與哈市發展水平相適應、具有鮮明城市特色的社會管理體系。
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作為保障發展、服務民生、維護穩定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哈市先後出臺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實施意見》等政策。各級黨委、政府找准切入點、創新點,從政策制度保障、方式方法和組織領導等方面入手,積極探索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
通河縣洪勝村的農民孟廣森告訴記者,他和村裡的7戶農民,在駐村單位縣審計局的引導扶持下,修建了7棟養鴨大棚,去年每戶純收入2.8萬元。今年擴大了養殖量,收入還能更高。駐村乾部告訴記者,實實在在幫農民致富這一經驗讓他們與農民拉近了距離。現在,他們成了村民們眼中的“香餑餑”,家家戶戶爭搶著邀請他們。在通河,全縣6鎮2鄉82個行政村農民群眾對駐村乾部的滿意率達99.1%。“密切聯系群眾”這一我黨工作的傳統“法寶”,成了哈爾濱破解社會管理村屯難點的亮點。此外,以村黨組織為核心,以農民經濟合作社、村民工會、便民服務站為平臺,以多種協會組織為紐帶,帶領村民致富,延伸公共服務的五常市二河鄉新莊村“1+3+N”綜合服務管理模式;統一受理、集中梳理、歸口管理、依法處理、限期辦理、隨叫隨到的延壽縣延壽鎮化解矛盾糾紛聯調聯處等解決創新社會管理難題的典型經驗也都令人耳目一新。
記者在文林電力花園小區走訪時,居民王春艷與記者嘮起了“網格化”的好,她說,現在“身邊事不出格、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區”了。該小區自2010年8月末物業棄管後,有一個單元的居民生活用水就成了問題,幾十名居民到處上訪,要求恢復供應自來水,卻始終未果。“網格化”後,水、電等單位都是網格的成員,在共同協調下,小區居民終於在今年元旦吃上了自來水,化解了怨氣。
社區人、情、事放入“格”中,多級多層次幫助社區網格解決實際問題。社會管理和服務的重點在社區。在創新社會管理過程中,哈市南崗區實行“網格管理”,三級包保。將全區30餘個職能部門,涵蓋綜治維穩、城管城建、公共安全、民生保障四大項100餘小項的工作任務、職責,統一投放進入全區137個社區1074個網格,全國首創了社區法律診所工作模式,目前,哈市按每300-500戶劃分網格,設置28499個居民小組,組建了網格信息員隊伍,及時反映社情民意、回應民情所需。今年民政部專門在哈市召開了全國社區建設現場會,推廣哈市的經驗做法。
道裡區撫順社區中心社區建設綜合服務管理模式,即堅持“以大帶小、以一帶多、中心輻射周邊”建設原則,將各項資源及功能整合進中心社區,為社區居民提供便民服務、為老服務、幫殘扶弱、文體娛樂等十大服務功能,最大限度延伸服務管理半徑,實現社區居民服務全覆蓋。目前該區19個街道已闢建千米以上中心社區13處,今年年底將達到21個。通過中心社區建設,構建了功能齊全、力量齊整、資源聚集、保障到位的中心社區服務管理體系。實現了服務項目多樣化,進一步滿足了居民各項民生需求,提高了社區向心力。
哈爾濱市政法委書記王小溪介紹:哈爾濱在創新社會管理過程中摸索出的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體系、社情民意網格反饋、矛盾糾紛網格調解、化解矛盾糾紛聯調聯處等創新模式和經驗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走群眾路線、加強基層力量”。王小溪說,只有了解群眾訴求,切實解決百姓身邊的雞毛小事,纔能最大程度消除民怨,實現社會管理為民解懮。
在這些典型經驗基礎上總結推出的“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強基工程”完善了社會管理創新的頂層設計和政策體系,為創新社會服務管理奠定了工作基礎。以做強做實基層服務管理平臺為著力點,整合基層資源力量,力爭用3-5年時間,建立起機關聯系服務基層、乾部聯系服務群眾的常態機制;建強“社區、村”兩個社會服務管理基礎工作平臺;實現大調解體系有效銜接,治安防控體系深度覆蓋,公共服務和管理體系規范健全;推動流動人口、特殊人群、兩新組織、虛擬社會服務管理工作整體提檔昇級;建成適於實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高集成的社會管理信息化系統;建立健全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向基層的體制機制。